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突然惡化,令金融市場在過去兩星期飽受衝擊。美國和中國之前互相加徵關稅,引發人民幣大幅貶值、中國拋售美國國債以及美國政府制裁華為,引起外界對全球經濟風險的憂慮。
兩國對貿易僵局的起因各執一詞。美國的說法甚為直接,指中國出爾反爾並試圖推翻協議,但就未有指明中國違背了哪項條約。中方的說法則較具體,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第11輪貿易談判結束後,隨即接受媒體採訪並提到中美之間的三大分歧。
讓步也要維護國家尊嚴
首先,雙方在達成協議後如何處理現有關稅上存在分歧。中國方面傾向取消所有關稅,但美國則希望保留關稅,以確保中方遵守協議。
其次,雙方對中國增購美國商品的價值存在分歧。早前有報道指,美國要求中國在未來6年增購1.2萬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亦即每年增購約2000億美元。但回看過去兩年,中國每年從美國的進口總額僅為1550億美元。
由於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不少商品如高科技產品,目前尚未清楚中國商家如何能維持與其他貿易夥伴的現有關係。
最後,中美就最終對外公布之協議文本的措詞出現分歧。美國總統特朗普期望該份公開文件的措詞更「鷹派」,並盡量提及細節,以顯示對中國的強硬姿態。然而,中國則要求該協議的措詞要較溫和,以維護國家的尊嚴。
領導人要積極參與談判
雙方在短期內將難以達成協議,原因是上述議題背後隱藏着兩個根本問題。
首先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特朗普這兩位最終決策者,與前線談判代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的意見不一。
對美國而言,這導致談判的訊息混亂。特朗普希望收窄中美貿易差距,但萊特希澤和中國其他強硬派人士則將焦點放在保護知識產權、技術轉讓和國家補貼等「結構性議題」上。
前線官員協商的議題可能並非最終決策者真正希望解決的問題。這或許解釋了為何這些「結構性議題」雖然重要,但卻沒有任何一項備受協商,反而議論焦點落在中國進口規模上,及特朗普力圖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
不利環境或推動達協議
第二個問題在於政治因素。抨擊中國是美國兩黨唯一的共識,特朗普達成協議可能會被視為對中國示弱,倒不如不達成協議並提高關稅。倘若美國經濟和市場能從貿易戰中獲得增長,強硬措施的弊端相對從貿易戰所得的政治利益就顯得微不足道。
同樣,美國對中國的措詞強硬,加上民眾的憤怒情緒愈演愈烈,可能會妨礙中國在貿易談判中作出讓步。要讓貿易談判重回正軌,首先,習特二人需要更積極參與談判進程,以消除上述所提到的分歧。
其次,政治局面可能會起變化。具體而言,徵收額外關稅或觸發美股暴跌,而人民幣亦可能會大幅貶值,將觸動中美雙方採取行動。除非經濟嚴重受創,否則中美放棄對抗而轉向共同協商和平解決方案的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