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熟讀武俠小説的人對「任督二脈」都不會陌生,因為許多蓋世武功都是以打通這兩個重要經絡為基礎,只要掌控所有陽經及陰經,氣血就會通暢無阻。細想一層,這個概念其實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有很多相似之處。
根據最新的官方數據,廣東省的2018年首3季GDP總量約7.06萬億元人民幣,是國内所有省份當中之冠,而其中約80%的GDP都是來自珠三角9個城市。廣東省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並不是新聞,而這個現象亦同樣呈現在珠三角9市之中,因為東岸城市無論在整體經濟發展及規模都遠勝西岸城市。
打破東西岸之間壁壘
正因如此,大灣區未來發展不應只着重於奮力追求經濟數據上的突破,而更應該致力打破東西兩岸之間的壁壘。10月開通的港珠澳大橋就是在基建層面上的一個突破,但是如果大灣區想要真正成為一個世界頂尖的城市群,那就必須在基建、政策及文化等不同領域上產生更大的共鳴與連貫性,才可充分利用區内的地緣優勢及多元性。
東西兩岸的差距有多大?西岸的珠海現時擁有超過3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而深圳則有約400間境內外上市企業。當然單從上市公司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城市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因為城市之間的發展重心不同,而内地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就是扎根在深圳福田區,所以深圳很自然就會有較多的上市公司。
但無可否認的是,深圳近幾年無論是在金融、基建、醫療、教育及創新發展等領域都發展迅速,這有一定程度能歸因於鄰近香港在專才及技術方面的優勢,而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香港在以上方面與珠海的交流確實比較遜色。
港珠澳大橋利珠海發展
當然珠海的未來有可能因港珠澳大橋而改寫,原因是發達的交通網絡往往可以帶動人才、貨物、現金及技術的流動。深圳或多或少是就是因為多年來外地人才及資金的不斷流入,加上政策的配合,才能成功崛起晉升為一線城市,而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帶領下,珠海及西岸其他城市現時有望迎接類似深圳當年的發展機遇。
珠海身為經濟特區之一,相比許多城市都有着政策和賦稅上的優勢,未來發展將主打高端工業、海洋經濟及生態農業等行業。不過「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經濟動力絕對需要建基於一個深厚的金融業,才能提供企業足夠的資金進行調研、生産、業務發展及併購。
珠海和深圳在金融業的發展有着明顯的差距,現時珠海橫琴只有6000家商業保理、融資等金融機構,而深圳就有多達6萬家。我們相信,日後隨着珠海經濟活動變得活躍,人口增長加快及特區優惠賦稅推出等,都會增加其針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惠理基金量化投資高級經理李穎謙對此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