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國家阿根廷、土耳其及委內瑞拉的金融危機醞釀多時,數月前終於爆發。委內瑞拉通脹飆升至超過每年600倍,物資短缺,民眾大舉逃往鄰國就業和居住;阿根廷及土耳其的情況則猶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投資者拋售當地資產,股滙同告急挫,兩國央行大幅加息,阿根廷於8月末加息至60厘,土耳其則於9月中加息至24厘。
貨幣過度增長引發危機
新興市場的危機往往是在已發展經濟體風平浪靜、信貸狀況寬鬆時悄然而來。去年環球股市造好,美國、東亞及其他新興市場揚升,掩蓋阿根廷和土耳其的問題,而美、歐、日實施低息,亦變相鼓勵阿根廷和土耳其持續借入外資;當貨幣過度增長,警號響起,資金便蜂擁離場,導致股價下跌、貨幣貶值及通脹飆升。
除此以外,這3個國家的開支增速過快,超過其本地經濟的產能增長,亦是令當地貨幣迅速增長的罪魁禍首。阿根廷及委內瑞拉的開支過度,源於政府不增加稅收或在公開市場借貸,反透過央行不斷印鈔支付公職人員薪金、食物、燃料或公用事業補貼,為過度開支和預算赤字提供資金。委內瑞拉的廣義貨幣供應M2,在截至2018年6月的一年內急升67倍;阿根廷的貨幣供應M3則升34%,自2014年起平均每年增長33%。另一方面,土耳其的開支過度是來自私營企業,當央行把利率維持在過低水平,信貸增長便會飆升。該國的M3於截至7月的一年內增長超過22%,自2014年起平均每年升16%。 當貨幣過度增長,必然導致經常賬赤字、通脹上升及貨幣貶值等問題。
亞洲貨幣增長克制
對本地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新興市場危機是如何發生,而是這場風暴會否席捲亞洲經濟體。經歷過20多年前的金融風暴,區內政府大多已汲取教訓,採用彈性滙率,為貨幣震盪提供緩衝,惟關鍵仍在於各地能否有效管理貨幣制度。
現時可見,在危機初期,環球投資者最先拋售流通性最高的工具,新興市場的股市及貨幣難免承壓,但只要當局管理貨幣制度得宜,價格跌勢有限。如下【表】所示,過去一年亞洲市場的貨幣增長非常克制。個位數字的貨幣增長代表,相對整體經濟,亞洲應該不會出現開支過度,但阿根廷、土耳其及委內瑞拉則有待學習。
資料截至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