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香港水塘見新低,筆者就寫了一篇《可在危機來臨前轉身?》。當時只是借題發揮,寫年青一輩未見過制水,就像不少投資者未見過金融世界資金流出所形成的「缺水」,所以未必明白為什麼要居安思危做風險管理。當時筆者就寫過水季或只是延遲,但金融缺水卻可以突然來臨,投資者轉身未必夠快。
詎料當日文章竟然真的成了「烏鴉嘴」。截至執筆之時,恒指約在26250點左右,相較年初高位的33154點,跌幅已經超過兩成。這次跌幅源於地緣政治,但是亦聽聞有些基金在7、8月有資金淨流出。加上美元進入加息期已經超過兩年,今年港元同業拆息幾次炒上之後,終於上周有本地銀行提高息率。
港股中期選舉前偏軟
未來兩個月,中美雙方都似在等待11月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假如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的議席下跌,甚至執政州份數目大減,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權威受削,對華政策或會緩和。綜合各家預測,似乎「平盤」是共和黨保有參議院的控制權,但是喪失眾議院的控制權。但如果共和黨連眾議院的控制權亦可以維持,那麼特朗普將視之為勝選,立場可能更加強硬。
做股票有句行規說:「聽到傳聞時候買盤,成為事實則賣盤。」正因為11月的選舉將會影響美國當局未來一兩年的強硬度,因此中美雙方都不會有意願在現階段展開談判。未來兩個月出盡壞消息的機會似乎不高,因此港股在中期選舉之前,走勢應會偏軟。
分散投資於海外房託
在這個情勢之下,分散投資到海外的作用就更加明顯。過去幾年,包括英國、日本、澳洲,以及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各國樓盤都在本港出售。雖然當中的確偶有問題,所以地產監管局亦發出了指引,要求持牌代理在參與這些活動之時,要做足夠的盡職調查。不過在整個經濟體而言,巿民持有這類海外地產亦起了分散投資的作用。當然,除了實體地產之外,海外股票亦屬可以考慮的選擇。筆者有客戶就是覺得管理海外地產太煩,需要定期交差餉或地產稅,又需要管理出租事宜,所以他們寧願投資在海外房託,間接投資在當地的商業房地產,以收取租金回報。
例如日本經濟近幾年似乎穩定下來,GDP增長開始有2%至3%。當地樓巿周期由2012年開始,當時日本每年旅客入境數量為900萬人次,到了2017年已經突破了2800萬人次。旅客來源頭四位分別是中國內地(25.6%)、南韓(24.9%)、台灣(15.9%)及香港(7.8%)。現在每次長假期閱覽社交媒體,都見有同輩朋友在當地旅遊,彷彿放假遊日本才是正常狀態。
因此,過去幾年日本房託其實都跑贏了亞太區房託指數。無論心態是避險還是分散投資,日本房託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