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和一般市面上我們能接觸到的投資產品的最大區別,無疑是「強制性」這個特點。每月投入多少、投入多久,何時提款,基本上你的選擇不多,政府已經為你一一安排好了。這個強制性的要求,意向是要大家為自己未雨籌謀,為退休作點準備。姑勿論你贊同這個做法與否,既然錢已經投出去,何不多加注意?況且在強積金的基金組合配置上,我們有絕對的話語權,只要花點功夫管理好自己的組合,錢總有一天能隨着豐厚的回報回到你口袋裏。
在組合管理方面,筆者有一個「兩忌一宜」的建議,希望能為讀者們幫上一點忙。
忌過分保守或敏感
忌過分保守:除非你已經60來歲臨近退休之年,否則強積金組合的投資取向切忌太保守。有些朋友認為自己不懂投資,怕承受風險又不願意請教投資顧問,便二話不說把所有錢投進保本基金,到頭來除了被收費蠶食了一部分外,也得到了一份「保證」,就是「保證」退休金最終會連通脹都追不上,購買力大打折扣。筆者在以前的文章已經談過「逃避風險」和「管理風險」之別,也不在此花篇幅重提了。錢放在強積金組合中滾存動輒十多二十年,有一點風險我們總是要承擔,也值得承擔。
忌頻繁轉換:除了投資過分保守的朋友要留意外,也有一些朋友對強積金組合短期表現過分緊張。現今科技及通訊發達,投資者可方便又容易地查閱自己的投資組合表現。有些強積金受託人更會體貼地每月發訊息給各客戶,滙報組合當月的利潤或虧損,令某些投資者對市場過分敏感而作出過於頻繁的基金轉換,最後也不見得對組合表現有所裨益。就如買股票一樣,倘若你認定某股票值得長缐持有,在基礎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就不要因股價短期波動而亂下決定買賣了。筆者認為像強積金這類中長缐投資,每半年至一年檢視一次組合,作適度調配就可以。
宜適時調整股債比例
宜定期作「組合再平衡」:既然筆者建議每半年至一年檢視組合一次,那怎樣調整才最恰當?讀者除了可因應市場變化而作基金轉換外(例如:這半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對抗更從貿易戰擴展至科技戰層次,導致大中華股票基金表現疲弱。相反歐洲不利因素慢慢減退,基金表現重回升軌。),也可以從「組合再平衡」着手。
我們一般會用股債比例以控制投資組合的風險,假設投資者所選的股債比例為60:40,此比例會因股票和債券基金的不同表現而相應改變。舉個例子:2017年初,康宏MPF股票指數及債券指數分別報192.18及148.07點。在各大股票市場齊向上揚,及環球債券市場在美國國債孳息節節上升而不斷受壓的情況下,以上所提及的指數在同年年底分別報256.98及155.49點。這樣一年下來,因兩種資產類別的增幅不同,組合的股債比例會由60:40變為66:34。股票的比重上升表示經濟向榮,也同時地表示漸漸有過熱的風險。要有效地把控風險,投資者只要簡單地把部分股票基金轉換到債券基金,從而令股債比例重新調節至60:40之比就可以了。這樣做除了能持續控制投資風險外,還能免卻因錯誤估計股市最高位而提早離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