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貿易復甦推動了企業盈利和經濟增長。在穩定全球經濟增長之下,我們預計貿易摩擦將使今年亞洲出口增長,從目前的10%至15%放緩至5%至10%。貿易保護急遽升溫是潛在風險,有可能重創當前的貿易增長趨勢。
美國總統特朗普繼對全球鋼鋁徵稅之後,擬對價值約500億至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了航天工業、IT,電訊器材,以及機械等領域。這與我們的基準情景一致,也就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升級,並根據「301條款」對特定商品採取懲罰性關稅。在此情景下,我們預計以美元計的出口年增長率由目前的10%至15%放緩至5%至10%,亞太地區實際GDP增長率減少0.25個百分點。
美關稅牽連全球多國
在美國對特定商品推出關稅的情景下,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台灣、新加坡等較小型的開放型經濟體最容易受到衝擊。與其他亞洲地區相比,這些市場的出口佔GDP比率以及出口中轉運的比重都相對較高。此外,亞洲區內的貿易往往與美日歐盟(G3)貿易增長高度相關,這也意味G3 不少產品的生產鏈遍布亞洲地區。
另外一個負面影響較高的則是中國,美國可能對多數中國出口行業推出嚴厲的貿易限制。考慮到亞洲IT行業間高度相關,這將間接或直接嚴重影響大多數國家。在這種風險情景下,出口將放緩至零增長。亞洲市場中IT出口佔比最高的為台灣和菲律賓,超過40%;中國和越南也佔了約23%;其他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10%至15%),韓國(略低於10%) 。亞洲生產鏈整合已經讓IT 出口基地有所分散,但整體而言,IT 行業仍是各個市場的主要出口項目。
報復難以避免,不論目標是減少貿易逆差還是更廣泛的政治民粹主義,迄今為止,美國的貿易措施意味特朗普政府打算繼續讓貿易保護主義升級,而這不免要招致貿易限制和報復。知識產權侵權和國家安全是這波貿易行動的觸發點。3月22日,特朗普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301調查結果作出3項宣布:首先,對價值約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產品列表將在15天內發布,並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磋商後才能定案(可能需要數月);其次,爭取在世貿組織(WTO)機制內解決中國的IT授權問題;第三,利用投資限制來解決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對美國的直接投資或促進投資。
邊打邊談影響較輕微
美國採取了「邊打邊談」的持久戰策略,以威脅對來自亞洲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IT)推出嚴厲措施,來創造一種「宣告效應」(announcement effect),但最終會通過談判來「高舉輕放」。在這種影響較輕的情景中,美國最後可能對中國和亞洲具有中等重要性的出口產品,施以較溫和的貿易舉措,例如:電動機械和電器、工業機械和設備,以及家用消費品等。這些商品個別佔美國進口的6%至8%,中國供應佔比在25%或略高。
但若要大幅度減少美國與亞洲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對中國(如特朗普所聲稱),那麼他可能會對包括電子供應鏈在內的更多產品,實施更嚴格的貿易限制。這將是一個「較嚴重」的風險結果。電訊設備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總進口額約佔美國進口的13%,其中58%來自於中國,約佔美中雙邊貿易赤字的1300億美元,其他20%由亞洲其他地區供應。而亞洲供應鏈彼此高度相關,意味韓國、台灣和日本也將遭池魚之殃,這些市場佔中國對美國出口的25%左右。
特朗普選擇了對500億至6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個規模遠低於進口至美國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總額,這表明這波貿易措施選擇了針對性的作法,對總體經濟影響較為有限,也意味行動不至於升級。
有機會引發全球通脹
最後如果美國升級貿易摩擦,其貿易夥伴可能會盡力抑制衝擊擴大。不論是上述兩種情景的哪一種,都可能在WTO內外引發強烈的爭議。我們預計,中國在尋求談判以解決這種貿易壁壘的同時,也會對貿易和投資限制進行回應。不論是實際行動或口頭上的威脅,都有助於爭取豁免和減輕美國的限制措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確定性將升高。更極端的情況下,全球其他地區也難倖免。貿易長時間受到擾亂,美國、中國與歐盟間僵持不下,以及多輪貿易和地緣戰略性報復,可能會導致亞洲出口下滑,並引發全球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