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與朋友談論股市時常聽到「有冇攪錯」、「癲咗」這兩個形容詞。恒生指數挾着去年上升36%的威勢,自年初至今,直衝32000點的歷史高點。除了一直領航的騰訊(00700)、平保(02318)外,一眾落後的指數成分股和板塊,內銀、內險和內地券商等輪流接力。新股希瑪眼科(03309)招股價2.90元,上市第一天大升76%,好戲在後頭,接連的第二及第三天皆大幅上升,最高價9.80元。
資金流向方面,市場內不約而同指向「北水南下」。有報道指,內地一隻封閉或管理基金公開讓投資者認購,該基金可透過「深港通」投資港股,惟百分比不能超過50%。首日認購金額達300億元人民幣,市場內無不嘩然。此外,資金由債市轉向股市,是全球的現象。觀乎股市的興旺,一切看似理所當然。那麼債券是否不再是投資者的選擇呢?
股價升跌不影響利益
股票和債券的基本分別,可以從經營的方式來區分,股票投資者是公司的股東,與公司的營運和發展是生命共同體,哪怕是營商環境變化、行業競爭、公司管治出了問題,股價亦會反映出來;而債券的持有人,其角色是公司的債權人,公司股價升跌不影響其最終利益,只要公司按時付息,不發生信貸違約事件,到期日本金歸還,便兩不相欠。
在利息回報方面,股票的派息率是浮動的,甚至會不派股息。雖然理論上公司能以發展業務為由而不派股息,但股東(股票持有人)如果抱着長期投資心態,也希望其投資可產生穩定的利息回報,分享公司經營的成果。而債券的升跌是公司本身微觀因素和市場宏觀因素相互產生的結果。某程度而言,高派息率和穩定派息率的股票可享有較高的估值,或受到投資者歡迎,其股價亦會有正面反應。
短期債券仍有優勢
債券的息率根據其發債結構而決定,大致上分為定息、浮息和零息率各種。零息率的債券多是專業投資者的「那杯茶」。定息是固定息率,而浮息是根據其選定的短期息率如一個月或3個月Libor,再加上指定的溢價而定,每一個月或3個月在指定日期定息一次,直至債券到期日為止。債券的息率也根據其到期日的長短而定,一般由一年至10年不等,也有三、四十年期的。其息率會參考孳息曲線和發債人的信貸質素而定的。
債券是存款和現金的另一選擇,一般來說存款戶會受保障,但若是大額存款,信貸風險仍要留意。雖然現時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利率走勢持續向上,債券仍有投資價值,一些短年期的債券提供高於活期存款回報,即使央行繼續加息,要一定時間市場利率才會上升,甚至超過現時定息債券所給予的息率。因此,債券的回報可說是「早買早享受」,只要發債人沒有違約,到期日收回100%本金,潛在損失是局限於債息和市場利率互換的機會成本,涉及的時間可能是數個星期,數個月以至一年之間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