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周末的購物清單,你到底買了什麼?雪櫃?電視?還是汽車?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以上種種恐怕都不在清單之列。但是,你是否付款點播電影、為平板電腦添置電子書、或者購買網上遊戲代幣?
這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上的商品都是虛擬的。製作一本電子書不牽涉紙張和墨水,就正如小兒所參與的網上遊戲中,那些寶石毋須由人手採礦一樣。即使我在網絡上觀看一部電影,我也不會阻礙別人同時收看。這些商品並沒有稀缺性。八十年代歌星Cyndi Lauper所唱的已經不合時宜了。這並不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而是一個虛擬化的社會。
邊際生產成本較低
對於這些虛擬商品的生產商而言,網上交易平台的過人之處,正是日漸減少、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已降至零的邊際生產成本。這種成本架構順理成章支持少數或單一大型供應商,例如亞馬遜(Amazon)、微信(WeChat)、Netflix和Kindle,但亦會鼓勵潛在市場進入者的尋租行為。雖然這可能造成浪費,但相信同時可以激勵創新和進步。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虛擬世界亦解釋了經濟從金融危機過後復甦,所帶來的其中一個謎團:環球經濟錄得不少增長,尤其在亞洲,但通脹情況微乎其微,甚至是沒有通脹。假如數碼化是主因,估計日後也不會出現通脹。
央行處理手法不一
各國央行就此問題的處理手法不一。以南韓為例,儘管所有指標顯示其通脹率遠低於目標水平,南韓央行仍在上月調高利率。另一方面,大部分亞洲央行面對利率決策時的態度則較為謹慎,即使市場活動表現強勁,利率仍長期維持於極低水平。
以實行滙率目標制的央行,如香港金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它們的滙率制度是與其他地區的外滙掛鈎,因此這個問題看似隨着利率成為滙率制度的殘餘因素而不再存在。事實上,這些經濟體與其他地區的滙率掛鈎,變相將海外的利率計入當地市場,一旦海外央行作出錯誤的利率決定,將會衍生問題。
已加息的央行,例如南韓央行(我們估計馬來西亞央行將可能緊隨其後加息﹚,將利率從其歷史低點稍微調升,看似是審慎的對策,以限制不當的資本流動及實際金融資產價格的扭曲,甚至是遏抑泡沫。這做法的後果不難預測。
價格暴跌後果堪虞
然而,沒有通脹作為政策指引,央行該何時停止加息?雖然強勁的全球經濟增長環境,為利率上調提供了支持,但若加息幅度過大,導致商品、股票或加密貨幣的價格暴跌,後果將不堪設想。
大部分央行不出所料地繼續抗拒踏出重返常態的第一步,顯然2018年仍會是原地踏步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