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一周年。去年11月8日,筆者以「黑天鵝倘現,抓緊低撈股票時機」為題,於本欄說明特朗普政府將會是「有為」的政府,避險情緒上升只會是「膝蓋反應」,美股與港股皆可低撈。過去一年內,美國標普500指數上升21%,香港恒生指數則上升25%,而「特式經濟」受益者如美國銀行股ETF(KBE)上升幅度更高達30%,有稅務回調概念的蘋果電腦及微軟的股價分別上升56%及39%。
一個月前,筆者在「美稅改進程主導後市」一文中指出,聯儲局忽然變「鷹」,是受9月12日美國共和黨宣布將發布「稅改」方案而致。耶倫帶領聯儲局忽然變「鷹」,以及早前在Jackson Hole發表不支持大幅放寬現行規管法例,導致她丟官。上周特朗普已宣布,提名現任聯儲局理事鮑威爾(Jerome Powell)接替耶倫成為下屆主席。鮑威爾在2012年被當時的總統奧巴馬任命為聯儲局理事,任內都附和耶倫在貨幣政策上的決策,因此市場接受鮑威爾是緩慢收回流動性的支持者。加上鮑威爾是共和黨人,相信對放寬金融市場管制會更加積極,同時在美國政府將要大展拳腳,準備推行30年以來首次的「稅改」時,他對共和黨政府的傾斜甚至會導致他減慢加息步伐,以幫助減輕政府財務負擔。因此筆者相信,市場對於鮑威爾被正式提名的正面反應是理性的,惟美滙指數的進一步上升則有商榷餘地。
稅改方案打了折扣
未來一個月,美國參、眾兩院將就特朗普的「稅改」方案進行激烈辯論與修改,由於早前國會已通過,若稅改於未來十年不增加財政赤字超過1.5萬億美元,則可以利用「預算調節程序」(Budget Reconciliation),讓「稅改」可在參議院中只需51票的簡單多數通過,因此上周特朗普政府草擬的「稅改」方案實際上在「減稅」方面,與特朗普或保守派的眾議院議長在年初所提出的方案比較,實際上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財長努欽則表示「減稅」並不能追溯至2017年初,極其量某些條例只可從11月份開始實施,而大部分條例將於明年1月才生效。這個發展其實與特朗普政綱的「初衷」有落差,以下是一些仍具爭議之處。
第一,企業稅率大幅下調至20%而不大幅增加美國財政赤字,並未能令所有共和黨國會議員信服,財長努欽試圖以經濟增長的「動態得分」(Dynamic Scoring)說明,未來稅收將因為經濟增長加速至3%以上而減低赤字,純屬假設。第二,為了減低稅收損失,政府將取消或降低免稅扣除(Deduction),最明顯者,就是州份與本地賦稅扣除的取消,及按揭利息扣除的封頂,紐約及新澤西州等高本地稅率州份明顯反對。
對個別行業或不利
第三,企業可減除的利息費用實施上限,超過總收入30%的部分將不予當年減除,而於未來5年減除,廢除現行稅法中淨營業虧損可以抵減前一年利潤的規定。此舉與對私募基金從事槓桿收購造成頗大成本的增加。第四,雖然草案如預期地大幅削減美國公司海外現金盈利的稅率至12%,卻比此前市場預期的10%為高,亦比2014年所提的8.75%高。第五,曾經有一段時間擱置的「屬地主義稅」又寫入草案中,此條例若實施,美國企業從子公司輸入半製成品將要支付20%的國內貨物稅(Excise Tax)。
這個稅法由於大標題是減稅,必定得民心,但是在削減不同範疇的「扣除」時,一定觸動不同利益團體的神經,要如特朗普預期在聖誕節前通過,事實上有難度,但明年是國會大選年,亦沒有太多議員有膽量拉倒這個稅改,因此在討價還價後,法案應於明年第一季末經數次修改後才會通過。筆者認為,稅改對企業收入本質上的利好因素可能已在價中反映,某些稅改不利企業例如房屋建築商(Homebuilders)甚至可能有大回調。「稅改」是特朗普今年內最後一道板斧,亦是市場「在預期時買入,實現時沽出」(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的最後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