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屬的高爾夫球會設有景色一流的更衣室,能飽覽19洞,見證球場上人性與智慧的互相鬥法。我的球友幾乎全是天生冒險家,不少更熱愛賭博,足跡遍布普通棋牌室以至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我於20出頭時曾在「罪惡之城」住過一段時間,並第一次接觸廿一點,經過一段長時間才明白到除了廿一點,根本沒有可能會打敗莊家。
然而,許多朋友卻仍未懂得這個道理,聲稱周末到賭場走走通常都能「平手」離場,並指出只要利用不同的投注「系統」,便能贏回早前輸掉的或連番取勝。最荒謬的例子是如果連輸3場,便要將賭注加碼3倍,再輸的話便加碼4倍,如此類推。這正是所謂「馬丁格爾策略」衍生的錯覺,這項數學上的必勝法提出只要資金充足,而且賭場願意接受加碼賭注,便絕對不會輸錢。然而,這些條件往往難以成立,根本無人能連續輸掉4、5場,甚至30場,因為賭注到最後會高達數十億美元。
愈輸愈要加大注碼
世界各地央行似乎仍不理解相同的數學邏輯。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利用馬丁格爾策略處理貨幣政策的問題(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現時均為負數),令已發展經濟體主權債券錄得逾15萬億美元的負回報。我們還能如何形容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於2014年發表的「用盡一切手段」言論?我們還能如何理解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於上周將10年期日本政府債券孳息率上限設定為0%,直至每年通脹超越2%為止?除了「財力雄厚的馬丁格爾策略賭徒」,理性觀察者還能如何形容英倫銀行行長卡尼和美聯儲局主席耶倫?
金融市場現已變成拉斯維加斯/澳門/蒙地卡羅的賭場,打賭央行產生的無限信貸供應能在現時的高槓桿環境下,成功振興全球經濟,並令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重回偏低但可接受的正常水平。
筆者將央行比喻為馬丁格爾賭徒,是因為他們真的擁有無限資金,可以下注第31、32次,甚至能「用盡一切手段」下注。畢竟央行的累積資產負債規模自大衰退起已增加15萬億美元以上,增至16萬億、20萬億,甚至30萬億美元又有何不可?既然央行能免費印鈔,何不藉此為自己及成員銀行賺錢?為何他們要像普通賭徒一樣設置賭注上限?如果未來通脹是問題所在,市場必須了解這正是央行的目標及增加賭注的後果。部分市場現時的通脹與目標水平(2%或以上)仍有距離,所以惟有繼續賭下去,並持續印鈔。
現行制度備受質疑
我和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聯儲局成員及企業行政總裁(包括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認為,低/負利率會蠶食甚至破壞沿用已久的商業模式,阻礙儲蓄/投資及經濟增長。我們的論點是低/負利率已影響銀行的淨息差,以及長期無準備資金負債的保險公司及退休基金,持續推行現行的貨幣政策最終不但未能創造資金,反而會造成破壞。
央行擺出一副「何不食肉糜」的態度,並表明:「我們的工作是通過帶動資產市場上升,從而推動短期經濟增長,令市場回復穩定,最終惠及大眾。」他們聲稱需要時間實現正常化,而屆時出現的「新常態」(以孳息率計算)將遠低於歷史平均值。
筆者認為後者的論點成立,但央行絕不可能不斷加倍押注,而沒有令全球金融市場面對難以預測的風險。總有一天,對投資回報為負數或接近零感到疑慮或厭倦的投資者,可能會放棄標準的金融體系,以尋求回報更高、風險更低的其他投資。比特幣及數間全球銀行私下協定的區域鏈技術,便是反映投資者企圖穩定現有資產未來購買力的幾個例子,而黃金亦是世紀以來的另一個例子。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現行制度都開始備受質疑。
影響有效資源配置
從更主觀的角度而言,央行現時採取的馬丁格爾策略最終會威脅資本主義制度。隨着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規模,並維持負/零利率政策,將會益發窒礙資本主義制度發揮其主要功能,即根據相對於風險的回報有效配置資源。從前於PIMCO的聖誕派對上,我經常讚揚同事持續配置資本。我承認當時公司的財政實力的確雄厚,但亦協助全球經濟及超過80億人增加財富,並消除不利因素,刺激新增長,同時預測未來的阻力。這個光景已經成為歷史──無論在PIMCO、駿利還是任何其他金融機構。央行營造出如賭場般的氣氛,儲蓄者/投資者只能迫於無奈地參與(或不參與)以往無法想像的市場,就像野狗般在零收益的市場中極力爭取回報,最後的結果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