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分析強調指出新興市場主權擔保企業債務激增。我們在此重申觀點,若撇除中國,自2008年起流入新興市場的大量資金僅令槓桿水平有限度攀升。我們亦相信中國有關當局,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有能力防範連鎖效應出現。
近年私人債務有限度攀升
舉例而言,《金融時報》於1月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至2015年中為止,新興市場企業已發行估計約值23.7萬億美元的債券,較10年前的5 萬億美元錄得大幅增長,當中約16.7萬億美元由中國企業發行。」我們早前曾就此主題發表有關數字(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的數據,並按2015年次季的數據作更新;請參閱【表1】),當中,中國的發行金額與文章所述的完全相同,而所有新興市場的發行金額亦非常接近(即使我們選擇將焦點放在次樣本新興市場之上)。若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佔比計,自2007年底以來,中國非金融企業(NFC)信用債券(貸款及債務證券)上升49個百分點,但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僅上升9.9個百分點。故此,我們重申觀點,若撇除中國,2008年起受各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刺激而流入新興市場的大量資金,僅令私人債務有限度攀升。
非金融企業債計算引疑慮
一些分析堅信部分非金融企業的債務是由政府暗中擔保,尤以中國為甚,此意味着政府少報了公共債務的金額。然而,相對於這些經濟體的規模而言,問題其實集中在中國:就算將佔GDP 9.9個百分點的「半主權」非金融企業債務,納入中國以外新興國家所報告的債務中,亦不會改變格局。另外,隱含的負債可能被(略為)高估,因為:1)多個新興市場的非金融企業債務並非完全由政府擔保;2)對一些新興市場而言(例如墨西哥將國有企業 Pemex 發行的債券列入債務佔 GDP 比例的計算之內),將非金融企業債務加入所報告的公共債務,會導致重複計算。
人行有能力防範連鎖效應
最後,市場對中國半主權債務的憂慮正在加深(從政府支持的非金融企業,以至地方當局),我們認為,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的增長水平和速度確實值得關注。不過,中國政府處理此情況的能力,釋除市場部分疑慮,其措施包括寬鬆的貨幣政策(降低融資成本)、債務重組(地方政府的債務互換),以及官方可能出手救助(公共債務總額為佔GDP的43.2%,即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增擴概念(將不在預算内的活動計算在内)來計算,該比例亦僅接近60%)。然而,此領域明顯帶來經濟及財務風險。我們認為,債務重組將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一環,而此或引發各項信貸事故 在2016 年出現。不過,我們相信有關當局,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有能力防範連鎖效應出現,因此我們不認為中國的經濟會就此輕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