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26日

格羅斯 宏觀分析

經濟植根不穩的金融基礎(下)

在上一期專欄中,我提到目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同時植根於不穩的基礎上,歷史讓我們明白通脹與通縮皆為穩定及增長的敵人,但要預測它們出現的時間卻殊不容易。物價不會一成不變,而現今物價更是持續上升,雖然偶爾也有例外。我們現在正處於充滿變數的時刻。至於哪一種情況比較可取,相信難有定論。加上現代經濟體已習慣由通脹主導,而不能依從傑出的金融歷史學家Jim Grant在著作中所提倡,在踏實經濟基礎上發展。為何不可?其實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現今通脹是為償還先前通脹的代價

2014年的美國經濟若要繼續發展,就要有4% 的名義增長,而歐洲經濟體則需要最少3%的名義增長。聯儲局至今已持有接近100萬億美元的未償還國債及影子銀行信貸,平均利率為4%至5%,若要償還利息,必須再發新債(名義增長),孳息率約為4%至5%。19世紀的經濟情況當然截然不同,當時國債極少。現在國債佔本地生產總值(包括影子債務)的500%至600%,要避免經濟陷入危機已是永無止境的掙扎。換言之,現今的通脹是為了償還先前通脹的代價,通縮絕對不能出現。

央行(以至財政部門)於2014年及以後,面對的兩難局面就是如何創造通脹。至今他們的表現也相當不俗,例如美國已向市場注資4萬億美元、日本亦注資2萬億美元,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亦會向歐羅區注資1萬億美元。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資金似乎並未落入投資及創新項目,反而落入金融市場,令價格錯誤上升,但員工的工資卻多年維持不變。換言之,金融市場暢旺,但實質經濟卻未能受惠。

實質經濟未能受惠

投資者也許很快會意識到,現今的通脹模式雖然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但並不足以迅速增加財富,以支付將來教育、醫療及退休的債務。除了印鈔,亦需要增加開支刺激實體經濟,而增加開支必須由政府主導,但政府長期面對棘手的赤字問題,只能做到預算收支平衡。在未能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前,仍然可能出現Jim Grant形容的通縮。不過,這種通縮不但不會推動經濟繁榮,反而會為繁榮帶來麻煩。

格羅斯

駿利亨德森

投資組合經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