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7月30日

易亞投資 ETF

「合成」比「實物」複製差?

雷曼事件令大家明白沒有「大得不能倒下來」(Too big to fail)這回事,甚麼事都可能一夜間發生。沉重的代價令投資者開始產生對「對手方風險」的恐懼,衍生工具像變成魔鬼般邪惡的投資產品。但一窩蜂的「避險」行為卻種下不少誤解,令不少投資者將「衍生工具」、「合成」、「對手方風險」等劃上等號,敬而遠之。

近日在一個投資分享會中,其中一名投資者問道:「合成ETF收費貴,又有對手方風險,點解發行商仲要出合成ETF?」

實物ETF或有對手方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對手本身的信貸風險便是近年各地監管機構、媒體及業內人士熱烈討論的「對手方風險」。於港交所上市的產品中,衍生權證(窩輪)、牛熊證、合成ETF都屬於衍生產品。

在ETF中,很多投資者都誤以為只有合成ETF才有「對手方風險」,這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大家或會感到奇怪,實物ETF投資實物證券(股票或ETF),並不涉買入金融衍生產品,理應不涉交易對手的信貸風險,但其實部分實物ETF的持貨可以借出(即如股票的股票借貸),因此被借出的部分便涉及對手方風險。惟香港現時已上市的實物ETF並不能借出所持有之證券,因此到現時為止本地上市的實物ETF不涉及對手方風險,但部分於外地如美國上市的實物ETF或容許借出證券,可能涉及對手方風險。補充一句,近年環球的監管機構均致力尋求方法減低合成ETF的對手方風險,包括香港證監會提高本地合成ETF的抵押品水平及透明度,以加強對投資者的保障,從銷售手法及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入手,以確保投資者明白衍生產品的性質和風險,並有能力承擔因買賣該等產品而可能招致的風險和損失。

「實物」不一定比「合成」便宜

精明的香港投資者在比較ETF時,當然不會忽視相關費用。自去年起實物A股ETF推出以來,不少媒體、投資者將合成A股ETF與實物A股ETF的收費互相比較,發現去年推出的實物A股ETF的收費較相關的合成A股ETF的總開支比率(TER)低,不少人便得出結論,認為實物ETF收費勝過合成ETF。總開支比率是比較ETF收費的指標,通常包括基金所支付的管理費、牌照費及其他營運費用,如交易費及託管費,於基金的資產值扣除並反映,但不包括就買入及賣出ETF而向經紀支付的佣金。其實現時有於本地上市、追蹤相同指數的合成ETF總開支比率較實物ETF為低,因此是「實物」或是「合成」並非ETF收費定價的唯一因素,所以投資前應詳細比較相關資料。

上星期再有於本地上市的合成ETF被證監會認可加入實物元素,增加本港的「混合」合成與實物複製方法於一身的ETF,並令本地ETF的架構發展再向前邁進一步。海外市場及外匯的限制、買賣差價、各項收費、稅項、指數本身的成分組合、管理人的專長等,都是發行商選用合成或是實物方法複製指數回報時會考慮的因素。在一些投資市場,外匯限制多、收費高、差價大,「合成」複製方法或可能比「實物」複製方式更為適合。合成ETF亦有其可取之處,但同時帶有額外風險,作為投資者的我們,投資前一定要多聽、多問、多了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