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及中國的進口貨品加徵關稅。同時,他表示不久將來也可能對歐盟的貨品徵收關稅。
翻查數據,上述地區皆是美國進口的主要來源地,過去一年共佔美國整體貨物進口近六成。單計歐盟,已佔美國整體進口近兩成。數據意味關稅的首要對象是美國主要的貿易伙伴。
有關舉動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特朗普提出加徵關稅的原因之一是美國與這些地區存有較大的貿易赤字。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美國與內地的貿易赤字最高,過去一年幾近3000億美元,其次為歐盟及墨西哥。
那麼,貿易赤字又代表甚麼呢?簡單而言,貿易赤字指的是進口大於出口,以美國與內地的貿易赤字為例,即是美國從內地進口的貨額,大於美國出口至內地的貨額。
過去一段時間,貿易赤字被視為不利於經濟發展,因為進口需要付鈔以換取貨物,出口則相反。所以赤字意味國家對外的支出大於收入,出現外滙淨流出。當時,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風氣甚盛,不少國家採取措施減少進口,避免出現貿易赤字。
後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了比較優勢定律,內裏涵義是每個國家只要專注於生產自身具優勢的產業,然後與別國貿易,那麼雙方以至環球經濟都會得益。
這個概念與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Adam Smith)的「無形之手」概念相近,即每人只需尋求自身利益,毋須別人或政策的干預,便對經濟最為有利。
學術上的發展,部分解釋了為何近數十年來,國際社會普遍傾向調低關稅,提倡自由貿易,間接造就了全球化的趨勢。也是為甚麼不少分析認為,倘若現時美國增加關稅或保護主義措施,將不利於環球貿易及經濟。
對普羅大眾而言,相較貿易或經濟放緩,關稅對物價的影響也許更為直接及顯而易見,因為此刻增加關稅,隨即進口商可能便將部分上漲的成本,轉嫁給零售商及市民。
縱然日後經濟放緩或導致通脹回落,但關稅的即時影響可能是物價上升。最近美國聯儲局便指出,在去年減息1厘後,當前經濟及通脹前景未明,不急於進一步減息,對未來放寬貨幣政策的態度頗為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