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當選美國總統至今,外界一直關注新政府可能作出的意外舉措。投資者大概可以藉着了解美國憲法對總統權力的制約,從而估計其在就職後能夠迅速施政的範疇。
特朗普在履新當天享有政策彈性最大的範疇大概是移民。美國憲法賦予總統巨大權力決定如何處理民眾入境美國;至於驅逐非法移民的掣肘並非在於總統權力,而是所涉的資金需要得到國會通過。
拜登政府曾兩度調整移民政策,自其在2021年執政後,美國非法移民數目大增至每天25萬人,到2024年為尋求連任才加大打擊力度,使非法入境者數目大減至每天12.5萬人。若特朗普政府成功堵截使非法移民數目,並回到2010至2019年均值的每天2萬至3萬人,便可能在美國勞動市場緊張之時,顯著抑制勞動力增長。
雖然向來大聲疾呼要將數以百萬計非法入境者遞解出境,但特朗普在首個任期每年成功驅逐的人數,其實與現政府在2024年的27.5萬人相若。如要落實選舉政綱,新政府便需要大量投放資源,而在財赤預算下,開源的任務便落在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
這個新部門沒有法定權力只能作出建議,而領軍人物之一馬克斯銳意將聯邦預算每年節省5000億美元,相當於聯邦政府整體支出的7%。不過,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在2023年的非必需支出只有1.7萬億美元,要如此大幅地削減政府近三分之一的支出說易行難。就算能夠達標,也只會在新政府執政後期才能成事,因此,特朗普及其財長提名人貝桑仍需着手應對財赤暴增的問題,那麼美國總統在開徵關稅的權力便大派用場。
特朗普主張透過加徵關稅擴大收入。由於美國總統有權以報復「不公平貿易」和「國家安全」為由,對任何國家的進口貨品加徵關稅,相信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特朗普主政初期將首當其衝。
基於美國經常賬逆差在2024年勢將超過1萬億美元,是立國以來第二次超過這水平,因此特朗普可以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of 1977),宣布國家經濟緊急狀態,從而對全球(除中國外)進口貨品開徵10%關稅。然而,由於特朗普希望永久實施在2017年通過的減稅措施,並有意進一步減稅及/或優先擴大部分支出,因此可能傾向尋求國會立法,透過對全球貨品徵稅來開源,那麼廣泛開徵關稅政策便可能延至2025/2026年後期才實施。
參考中美在2018至19年爆發貿易戰的經驗,在2016年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前,中國進口貨品對美國經濟產生顯著抑制通脹的作用,但此後實施關稅政策,通脹壓力隨之而來,這意味着投資者在新一年應提防美國通脹率在短期突然升温的影響。其實,在今年1月初銅材和鋁材於美國的交易報價,已比在倫敦的報價高出6%至7%,實際上意味市場預估特朗普政府將有60%至70%機率,對全球開徵10%關稅。
故此,打從特朗普於1月20日回朝當天起,投資者便應注視其可以運用權力而實施的移民,和關稅政策對通脹的影響。為應對美國政策調整對地緣政局和利率市場所構成的風險,相信黃金將繼續在投資組合中發揮重要的錨定作用,而個別債券另類對沖基金策略也應有助於抵禦市場持續重定債息水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