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12月21日

程俊昌 保險

退休的快樂真相是什麼?

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從石器時代到現在可以上太空,有高科技亦有人工智能,現在簡直不止一日千里。但講到達到「快樂」這件事,似乎我們沒有太多的進步可言。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提出的人生有苦的觀點,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就算人類上到火星生活也會繼續出現。不過,除了生老病死和理財規劃息息相關外,求而不得也是退休理財必須關心的事。

首先,我們可能都知道規劃理財並不能避免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階段,但卻能將其帶來的財務後果,甚至對家庭的「二次傷害」減到最低。例如,當一個小朋友因意外失去爸爸,充足的人壽保險賠償能夠讓媽媽全心照顧小朋友繼續成長,不至於也失去媽媽的陪伴。

再者,不少人認為如果退休後都沒有穩定的保障,生活都成問題的時候,又如何能夠談追求快樂?究竟要累積多少財富,才能達到安穩的生活?現代人的焦慮,恐怕比兩千多年前的人更多。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更容易和別人比較,更容易墮入求不得的羅網。

因此在我們理財規劃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分清楚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然後再了解清楚現況,最後才選擇用什麼理財工具來建立可持續的被動收入。如果你的本業是做金融、投資或理財規劃,當然要仔細研究各種各樣投資。但如果不是,則可以用簡單工具,例如儲蓄保單達成所需要的退休被動收入,用指數投資達到想要的財富增值等,然後把時間保留下來,追求自己有興趣的人和事吧。

透過理財策劃滿足退休後的需要是必要的,那麼想要呢?在這裡介紹兩個概念,讓大家參考什麼是讓自己快樂的收入目標金額。

第一是參考收入替代比率,即退休後的收入佔退休前的收入的百分比。一個退休收入替代比率70%的人,會比收入替代比率只得20%的人更快樂。想想多少的收入替代比率自己才感到滿意?

第二是參考「快樂收入」。在2010年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加利曼曾經做了一個著名的研究,結論是年收入7.5萬美元是最快樂的。儘管他2023年的最新研究挑戰了當初的結論,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一個普遍值得參考的數字:如果你退休後的被動收入在香港達到7.5萬美元,並按通脹調整,相信也不會太為生活所需而擔憂。

不過理財策劃的本質,從來不只是數字,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目標,最終達到開心快樂的生活。快樂可能是簡單的物質滿足;對有使命感的人,人生的意義更多在於貢獻、分享,甚至回饋社會,其實本質也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的快樂感受。我們不一定能提供達到快樂的方程式,因為那是每個人自己的追尋甚至修行,但我們卻可以提供這個方程式在現代社會的基礎:透過理財策劃,建立被動收入,是達到財富自由的第一步。正如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所寫:「我聽過的最好的快樂秘訣就是擁有豐厚的收入。」

為什麼一直強調建立退休後的被動收入?因為無法提供現金流的工具,根本無助建立安穩的心境。作為一名認可財務策劃師,深信理財規劃的價值不應該只是追求無止境的財富增值,因為財富的累積只是手段,而非終點。真正值得提倡的是,如何通過理財規劃製造被動收入,幫助自己以及他人活出精彩而豐盛富足的人生。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