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11月23日

楊書健 市場分析

【欲言不止】再平衡重要嗎?

再平衡是機構投資者的正常作業程序。機構投資者配置資產,先由例如「股六債四」的資產配置比例開始。落實決定就是按議定的比重買證劵,如有1億元資金,股六債四就是6000萬元買股票,4000萬元買債劵。但證劵每天在巿場交易,升升跌跌之下,很快就會偏離原來的比例。

因此,投資者在每季或每年再平衡,就需要減持今年跑贏的資產類別,以此資金增持跑輸的資產,從而將組合拉回原來議定的配置比例。筆者一直從事房託板塊等專項基金,如果某年房託大幅跑贏股票,投資者要贖回部分資金轉投股票,筆者所管資產反而削減。這是行規慣例,而且到房託大幅跑輸的時候,所管資產又會一直獲得注資,所以專項基金經理對這個機制也沒有太大意見。

不過,再平衡背後假設資產配置長期合理,才會持續將資金投到跑輸板塊。大型機構團隊成熟,分工明確,資產配置主要由投資總監及其辦公室負責,也許還要董事會或理事會每3年討論一次,背後還有大量理論支持,因此,大家的配置都自原始的股六債四衍生出來。再平衡假設了這些板塊長期都會逐漸升值,因此儘量保持原有配置,能最大化長期回報。

家族資金如果完全制度化,由專業團隊經營,家族成員不再參與,營運會趨近上述作業模式。畢竟這是現行行規,而且能保持紀律,一般都「輸不死」,更適合興趣不在經商或金融的第三、第四代。但是香港甚或整個東亞工業化時間尚短,不少家族仍由第一、第二代經營,各家的制度化程度就很不一樣,由只做了部分稅務和遺產計劃,但仍按大家長意願主導投資,到願意議定組合配置,大致按計劃執行都有。

有做配置的家族,能保持多少投資紀律又因人而異。有趣的是,這種因人而異變成了大型實驗,這幾年讓筆者觀察到很多不同效果。最簡單的例子,不少朋友管理強積金都不太積極,都是新入職時候決定配置就算了。有朋友的原始配置是北美、歐洲、亞洲各三分之一。這幾年北美股巿一支獨秀,按照上述作業模式,朋友原應每年將部分北美倉位換到歐洲和亞洲,保持各地區三分之一的比重。

但現實上,幾年來朋友都沒有太關注自己的戶口,讓北美倉位愈滾愈大,現在佔了整個戶口超過一半的比重。因為北美連續幾年跑贏,沒有再平衡就變成了每年年初北美倉位的基數更大,又跑贏了結果就更好。筆者模擬了該組合,如果堅持每年再平衡,這5年來回報反而少了10%。

又例如另一位朋友,某戶口專買例如科技股等高風險高回報股票。他對當中有兩三隻信心極大,就會一直定期買入。但其餘倉位他雖然也有信心,卻只是在他認為合理價格買一兩注,甚少會在跑輸時候再追,亦沒有如專業管理的增長基金定期再平衡。

兩三年之後,這些倉位有贏有輸,但亦因為贏的倉位佔比愈來愈大,對組合貢獻愈來愈大,整體回報反而逐漸提升。朋友不需要定期再平衡,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基金限制:不少基金文件都會列明最大倉位只能佔基金10%或15%,因此某持倉爆發性上升,基金就要削減持股換馬,以保持組合合規。因此,出現論述改變,某隻個股1個月升1倍的時候,基金可能在升浪中段就要換馬,而散戶反而可以受惠於整段升浪,不需要太早下車。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不倒燈塔》現已發售,歡迎訂購。)
本地包郵
電子書

楊書健

安泓投資

投資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