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銀行、中證監和金管總局於9月24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公布一系列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再緊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為部署一攬子政策背書之後,至今相繼有不同部門包括財政部、金管總局和市監總局等表示,將陸續推出新措施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加快推出促進民營經濟的法例,以及推動金融機構為中小企定制質量融資產品等,惟目前還沒有能夠滿足市場過高期望的具體舉措。
雖然實質政策須拭目以待,但借用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不惜一切」(whatever it takes)的名言,中國最為人記得的大概是在2008年底應對環球金融危機的「4萬億救市」計劃,還有是在1997年底應對亞洲金融風暴的方案。
自1978年開放改革以來,內地地方政府透過國有銀行貸款大興土木、造橋鋪路,各項基建和房地產計劃推動國家迅速進入工業化。到了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在年底推出2700億元人民幣的救市措施,同時加快改革工作將壞賬撇賬,其後再成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向國有銀行買入和重組不良貸款,更重要是開始採用國際的不良貸款分類標準,並要求銀行基於商業原則放貸。
據前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叢林和西北大學經濟學家Jacopo Ponticelli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內地的銀行體系在2000至2008年間從以往由地方政府主導,增加轉向民營企業貸款的趨勢逐步成形,為內地企業家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並把握了當時美國聯儲局的減息周期和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為經濟活動所催生的強大需求。儘管兩位學者指2008年底「大水漫灌」的4萬億元計劃是開倒車,放貸活動再次以國企主導,但民營企業也有機會進一步成長。
至於這一次中國政府則扭轉了此前謹小慎微的態度,部署一攬子政策振興經濟。雖然適值歐美央行減息,但外部需求的動態與本世紀交接時截然不同,主要在於中國與主要西方國家的貿易競爭更白熱化。
故此,儘管中國本輪的大刺激計劃,從表象上看將再次為銀行體系補充資本,以及為經濟重建資本配置的基礎,但這次的重點很可能是透過增加民眾收入,大力促進消費和提升消費結構,從而催化內部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所以,當局在未來推出的財政措施規模和具體方式,將是研判中國經濟能否重拾起色的關鍵。
對投資者來說,股市在此次公布後大幅反彈,令人回想在1998年公布政策之後的3個月內,MSCI中國指數曾經大漲近80%的紀錄。可是,中央自1999年起着手清理處置不良貸款,導致中國股市在隨後多年一直跌宕起伏。因此,這次支持經濟穩增長的舉措,有望為內地開展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建立新基礎,並將帶來有別於以往周期的新投資機會,但與當年一樣,轉型進程未必是坦途,加強管理相關風險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