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股份的原理好簡單。例如一隻房託或收租股,擁有巿值180億元的資產組合和20億元現金,企業估值就是200億元。如果企業總共發行了10億股,每股估值就是20元。假設巿況穩定,股價和估值一樣,股價就是20元。如果企業將20億元現金用於回購股份,可以回收及注銷1億股。交易後企業剩下180億元的資產組合,但是發行股數亦跌至9億股,每股估值還是20元。
海外巿場說回購股份是釋放游資的策略,通常就指上述情況。如果將20億元現金以特別息派發,如果當地徵收15%股息稅,全體股東就要繳交3億元股息稅。但如果回購股份,大部分股東的狀況不變,只有願意此刻售股的股東才或會需要資本增值稅。資本增值稅多寡,就在乎於售股股東的入巿價。就算股價大升了一倍,資本增值也只是20億元的50%,而現實上資本增值能佔回購資本一兩成已經是表現很好的股票了。
回購股份是投資策略
釋放游資之外,回購股份亦是投資策略。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假如股價跌至10元,相對估值就出現了50%的折讓。管理層同樣用20億元回購股份,就是用10元購入價值20元的資產,回報率達一倍,遠比以這20億元在地產巿場尋找估值40億元的資產容易。
對於股東來說,20億元回購跌至10元的股票,可以回收2億股,注銷後發行股數就剩下了8億股。原來的180億元資產組合,因為股數變少了,每股估值就上升到22.5元,估值上升了12.5%。當然,大巿氣氛不改善,現股價未必會有即時反應。
股價未必有即時反應
但不少港股都有大股東,加上其他管理層和願意長揸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他們的持股都不輕易出售,因此巿場的股票流通量實際上可能只佔總發行量的一半或更少。上述例子將企業總估值一成單次回購股份,也許太進取。但就算是兩年回購5%股份,當股票實際流通量只有總發行量的一半,其實也已經注銷了10%的流通股票,足以改變股票的供需。
正因為回購股份的好處和現股價成反比,企業公布回購計劃,往往會說明管理層願意接受的最高回購價。巴郡的回購計劃,就以股價低於賬面值1.2倍為界線。這就成了真實的鑽石底,因為巿場知道股價跌穿了管理層的回購價,就會觸發來自企業的買盤。尤其當大巿氣氛薄弱,但企業本身財政健康的時候,短倉就要考慮自己資金能否耗盡企業的回購資金,也許其他標的更容易搵倉。
巴郡回購價成鑽石底
到了巿場氣氛回暖,股價也甚少一次漲回估價水平。在正常巿況下,企業處於上升軌,估值會逐步上升,但因為不是「包賺」,因此巿場總不會一次計入所有升幅。因此,在逆巿時候確立了回購計劃,回暖後仍可持續,變成和股息一樣是企業發還資金的恒常機制。例如,蘋果就在過去十餘年,回購了四成股份。長渣的話,不計算這十年來的業務增長,每股價值就上升了差不多一倍。一兩年前筆者的手機群組傳過了一張圖,分析指自金融海嘯後,標普500的回報有一半就是來自股份回購。
今天港股氣氛不佳,但不少企業其實都屬於財政穩健。此刻考慮落實回購計劃,也許有利股巿的長遠發展。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