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當然會有贏有輸,因此如何在看錯了也不影響結果就成了永恒的問題。一般短炒策略都會事先設定止蝕位,股價跌穿了就賣掉。雖然會錄得虧損,但是卻保留了大部分投資資金,保存實力做下一輪投資。海外有資本增值稅,在美國甚至持股一年以下賣倉的賺蝕都算入當年收入,那麼錄得虧損也降低了應課稅收入,節省了來年的稅款。對高薪一族來說,課稅在三四成以上,虧損就是名副其實的「投降輸一半」。但是香港未有資本增值稅,錄得投資虧損不會降低稅負,因此所有虧損都屬投資者所有。
定止蝕位加上基本分析
另外,設立止蝕位是散戶承認我們沒有完全的資料去預測股價波幅。跌巿可以是投資者自己的分析框架出錯;可以是企業出了問題,但尚未變成公開資料;亦可以是大巿整體下跌。一旦跌穿了止蝕位,要跌多少才見底也很難計算,因此先賣掉也就是良策。如果結合了基本分析,就應該在止蝕位之外,還有一定的論述。例如,某隻股票值得買可能是因為該企業處於擴張期,預期盈利會一直上升。如果事態發展不似預期,擴張幅度也許放慢,那就是比止蝕位更有力的沽貨訊號了。
長期倉位止蝕位不適用
反之,亦有幾個情況之下,止蝕位不太適用。首先是一些長期倉位。例如投資目的就是賺取股息的穩定高息股,又或者發達國家的長期債劵,投資者原來就只是為了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中間股價或債價上上落落,當然會有賬面虧損。但筆者歷年觀察卻是能以不變應萬變心態處理這類投資,反而長期結果最好。
另外就是股票以外的投資。例如創業或全面收購就擁有了整盤生意。年年蝕錢或者成本大而回報少,決定將之結束反而輕易。但有時候生意賺錢穩定,不過偏離了原來的增長幅度。這時候求售又賣不到好價錢,相對其他投資又愈跑愈輸,就變得雞肋了。畢非德說歷年來不少全盤收購的生意都逐漸凋零,就指這一類生意。當十大持股及其他子業務年年增長,雪球滾動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增長較慢的生意就變得愈來愈不重要。
機構投資者將資產配置和標的選擇分開處理,而債、股和地域配置的討論頻率可以長至3年一次,因此當主要巿場的表現背向的時候,部分板塊也就會愈縮愈小。去年底看到的客戶整體持倉,不少都因為恒指連續3年下跌,但同期美日股巿造好,歐澳等股巿亦大致持平,因此港股倉位就縮小了。有個別客戶沒有主動換馬,港股持倉又都是12月反彈了不少的公用股,但港股倉位在整個組合的佔比也跌至兩成以下。
家族辦公室回報或更佳
配置和實際持倉失衡,傳統做法就是再平衡,賣掉部分去年跑贏的倉位,換成跑輸的倉位。假設了不同地域的長期表現是大致相同的話,再平衡可以創造價值。但不少客戶都在怕現時換馬還屬太早,因此仍在猶疑。這也許就是傳統機構投資者和家族辦公室的最大分別。機構投資者決定了這類策略,由受薪員工執行。投資框架優先消除了情緒影響,是因為傳統機構主要希望維持穩定回報。
但是家族辦公室的執行者往往也是受益人,這些時候自然會考慮投資框架有否出錯。加入了人為決定,回報波動變大,但結果就可能更好。框架應否優先,也許就在乎於投資者要求什麼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