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年初位於新加坡的分店開張,正式進軍國際市場。另一邊廂,成軍3年的Flash Coffee,繼年初關閉台灣業務後,10月初也結束新加坡門市。據媒體報道,企業因「負債」而無法營運,已申請自願結束在新加坡的業務,進行臨時清算。
打造科技賦能咖啡店
這家來自新加坡的連鎖咖啡店企業,曾在兩年內,在7個國家開設250家門市。Flash Coffee看中的是忙碌年輕消費群的咖啡市場,追求Grab and Go的消費模式,因此大部分店面不設堂食,以省下租金成本。
Flash Coffee的另一賣點是其電商經營模式,創辦人David Brunier曾任foodpanda亞太區行銷總監,旨在將Flash Coffee打造以科技賦能的咖啡店——以特製的咖啡機記錄咖啡的萃取時間、磨豆機的刻度與轉速等,以大數據沖泡出精準而符合客戶口味的咖啡。在消費者終端,則以手機應用程式把使用者牢牢鎖定,為客戶提供網上下單、門市自取的便利,也設計相關客戶忠誠度計劃,提供個人化的優惠促銷,以及互動挑戰等。
然而,3年以來,Flash Coffee的倒閉並不令人意外。主要的原因是走得太快,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儘管以現時的技術,技術支援的咖啡連鎖店實際上可以快速建立,然而光有技術是不足夠的。
瑞幸打好技術營運基礎
瑞幸成立時間比Flash Coffee早不到兩年,卻在中國擁有超過10000家門市,現已是一家甚具規模而有盈利的企業。儘管過度膨脹與造假的醜聞,導致創始團隊退市和被驅逐,但他們早期建立的技術、產品和營運基礎設施,對於公司目前的成功至關重要。相較之下,Flash Coffee尚未開發出太多技術,這使其難以在擁擠的市場中與競爭對手產生區別。
但Flash Coffee這種以橫空出勢的姿態進軍咖啡市場的商業模式,還是迅速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2021年4月,Flash Coffee透過A輪融資籌集了1500萬美元資金,到2023年5月更完成5000萬美元融資。這似曾相識的集資速度,讓人聯想到WeWork,過早的擴張加上多輪融資,大崩盤成為WeWork的唯一結局。Flash Coffee的創辦人長期依賴投資機構的注資以推動成長,卻觀乎其擴張速度,投資者看來還未看到Flash Coffee有自體造血的經營模式,可推動企業成長。
融資過急至惡性循環
在資金充裕時,盲目擴張成為常態,一但遇到寒冬,創辦人需花更多時間籌集資金,投入實際產品研發和公司營運的時間必然會減少。企業以「瘋狂削減成本、節省現金」的模式求存,導致營運變得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Flash Coffee倒下的主因是其融資速度與企業發展不相稱,而只求短期回報的投資者也是幫兇。資金固然重要,但將投資者的期望與創辦人的理念同步也很重要。歸根究底,一家企業的價值來自其自身的實力,資金是實現計劃的媒介而不是企業的全部,能發展出獨有的營運模式方為致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