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包括8月份工業活動、信貸增長、通脹和貿易活動等均有改善,整體亦優於市場預期。我們看到地方政府特別債券(LGSB)8月份債券發行量,躍升至歷史第二高水平,而多項財政刺激措施正在出台。同一時間,夏季旅遊旺季的消費市道也相當不俗。以上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正在穩定下來,使人們開始相信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
信心低迷 股市或續波動
當然,深陷債務危機的房地產業尚未走出困境。儘管中國政府已經放寬房貸政策(例如推出「認房不認貸」),使部分一線城市的樓市成交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勢頭,但這種復甦大多來自換樓的需要,而且成交主要集中在二手市場,反觀一手市場依然淡靜。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8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有66個城市的二手房價均告下跌,反映業主需要減價才能促成交易,這種情況印證我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貫謹慎的看法。
整體而言,筆者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維持不變,預期當局將陸續推出更多支持政策和具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以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但同樣地,我們也不預期經濟會出現V型復甦。即使中國政府已實施多項具體措施,但當前市場信心依然低迷,因此在數據開始反映經濟確實有所改善之前,股市持續波動也不足為奇。因此在信心低迷之時,市場對於政策周期也會變得更加敏感。
最近金融市場經常談論的其中一個議題,是投資佔中國經濟的比重。在中國經濟三頭馬車,即投資、消費及出口之中,投資的比重一直相當大。在過去十年,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超過40%,處於世界前列。相較之下,新興市場的投資佔GDP比例僅約為30%左右,而成熟市場的數字甚至更低。
把資金調配到創新領域
無疑,大量的投資使過去數十年中國取得了高速經濟增長,政府能夠透過投資於基建設施和以土地作為財政融資,加速全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但隨着經濟發展到了一個地步,如今進一步大增基建投資的回報效應已大幅遞減。舉例說,再興建更多的橋樑或收費公路,或不必要的辦公室和住宅大廈,已未必有助經濟增長,反而有可能導致債務累積。
因此,與其把資金投進生產力較低的房地產和部分基建設施,中國應考慮把資金調配到增長潛力更高的創新領域,包括電動車、綠色科技及其他高端製造業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新投資必須被內需所吸收,否則過剩的產能有可能會出口至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