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上周意外減息。8月15日,央行將中期借貸便利下調15個基點,並將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80厘,出乎市場預期,但投資者並未正面反應,當局面臨更大壓力,需要更快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
中國7月經濟活動數據不及預期,工業生產按年僅增長3.7%,較預期增長4.3%為低,零售銷售下跌至2.5%。鑑於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年初至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低於預期的3.7%。市場調查的失業率升至5.3%,國家統計局決定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從而「重新校準」其統計方法,而上月公布的有關數據則已升至21%。
疫後重啟物價仍大跌
數據及市場信心欠佳,突顯政府無法單靠政策暗示支持經濟,而推遲至今年後期才採取實際行動。一家知名私營房地產開發商的信貸困境,以及其中一家最大的信託公司拖欠還款,同樣突顯當局必須爭分奪秒有效提振經濟。
事實上,7月底中國政治局會議的公告傳達兩個正面訊息:首先,當局「有所意識」,即意識到市場信心及定價能力已經減弱,重啟經濟的復甦緩慢不穩;其次,當局正制定一系列措施避免前景進一步惡化。然而,當局行動須要更為迅速。
政治局會議致力讓市場參與者知道,當局仍然密切留意宏觀下行風險,決心不允許增長目標落空。在更宏觀層面上,政策官員暗示將大幅放寬房地產行業部分最嚴厲的限制措施。
當局焦點放在供給側方面,致力推動消費。同時某程度安撫私營機構,特別是科技公司,包括鼓勵開發「尖端創新技術」,紓緩私營機構供應商的付款瓶頸。
當局亦適度重視基建,並承諾加快發行及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LGSB),可能與國內政策性銀行進行共同融資。
基本因素現重大弱勢
然而,由於公布的政策沒有更為直接地解決整體經濟的通縮,政治局確實留下一大未解決的問題。生產者物價暴跌和核心消費物價通脹持平,均顯示基本因素出現重大弱勢。我們無法想像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在疫後重啟下,物價仍然大幅下跌。儘管面對種種跡象,令人震驚的是當局至今還沒有公布重大支出,亦無更快振興就業的措施,更不用說直接向家庭提供資金促進消費。
中國的通縮反映庫存及產能過剩,以及消費者信心疲弱帶來的嚴重影響。外圍需求放緩下製造業產能過剩,以及基建超出需求或無法賺取盈利。此外,消費者正降低購買價格(討價還價),並將儲蓄重新配置為現金及較為安全的投資,而非報復性支出。
對中國股票保持中立
鑑於以上種種因素,整體名義增長仍將疲弱,當局最近允許地方政府增加專項債券發行,跡象顯示相關政策需要加快落實。國內評論員及前政策官員亦越加呼籲直接向家庭發放現金,支持消費及零售活動。
整體而言,反映名義增長的MSCI中國指數盈利前景亦將繼續暗淡。雖然如此,但由於估值非常便宜,我們對中國股票仍然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