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15日

楊書健 市場分析

【欲言不止】儲局面對轉型期通脹

美國12月通脹超越了7%,是連續第五個月通脹超過5%。和過去幾年相比,7%的通脹率當然是高。在當地的論述逐漸將通脹歸咎於拜登政府,政府當然會有所反應。但是1980年代初,美國不惜將經濟推入衰退,亦要加息控制通脹的時候,通脹率是超過了10%。因此,和當年相比,通脹率尚未到了那種失控的情況。

而且,當年打擊通脹的時候,因為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歐美的通脹已經居高不下了好幾年,各種「再等等」的理由都用盡了,所以大力打擊亦有正當理由。但是過去二十年的通脹率其實長期不達標,因此貿貿然打擊通脹,因此而將經濟推回衰退,實在未必划算。日本在過去二十年,好幾次在經濟稍有起色之時就加稅,雖然長期政策目標正確,但卻令日本一直擺脫不了長期低增長和通縮的困境。

現今經濟支持稍高通脹

舉最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為什麼今天整個經濟體可以支持稍高的通脹。不少美國的機構投資者都將整個投資組合的長期增長目標設為8%,邏輯就是假設長期通脹率約在2%至3%之間。在2008年之後,資產大規模升值,但是通脹率卻長期不過2%,一來一往之下,這些投資者的資產升值了,但是支出卻增長較慢,變相賺了不少通脹紅利,整體財政狀況是相對改善了。因此,去年通脹剛剛來臨的時候,聯儲局及其他論者都說要以長期通脹率觀察問題,從另一⻆度想,就是說投資者有足夠空間消化短時間的高通脹。

另一方面,今次通脹最大的教訓就是,證明了全球供應鏈其實很脆弱。以前以競爭優勢為本的經濟哲學,認為各國只要聚焦生產自己最擅長的產品,再與其他國家交易,就能令所有國家的經濟總量最大化。這才出現了一個快餐店漢堡包,都徵集了十幾國的農產品的奇景。但是一旦物流鏈出現阻滯,大家才發現不可以單純假設全球供應模式永不終斷。

分散投資換長期穩定

因此,近兩年各國都再次檢視貿易政策,重新建立必需物資的產能。這算是一種風險管理,而風險管理當然有成本:例如在證劵投資,假如不需要風險管理,那短期利潤最高的當然是投資在最有信心的股票之上。所有的分散投資,到最後都是放棄部分利潤,換取長期穩定。

在供應鏈策略之中,短期利潤最高的策略是集中採購和生產,在幾個生產點培養出規模效應。因此,另立灶頭分散生產必然會令成本上升。這個策略的通脹也許還未完全反映在數據上,但是在中間的轉型期卻會變成通脹壓力。但到了產能出現之後,全球供應鏈應會變得有韌力,屆時又成了穩定通脹的原因。

聯儲局出口術買時間

因此,各國一旦決定了重組供應鏈,最佳策略就是盡快加大投資。而低息和充沛資金就是吸引投資的良方。所以,如果過早過快加息,反而剎停了這一輪的投資,也許會將通脹問題拖得更長。

聯儲局亦因而面對着加也不成,不加也不成的兩難局面。也許他們也只能寄望多出口術,緩慢地逐漸加息,以降低民眾的通脹預期,等待供應鏈自行修復。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