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星期的價格劇烈波動後,比特幣多次成為新聞焦點,並吸引投資者注意。比特幣於2008年面世,最初以提倡革命性匿名支付方式而備受歡迎。儘管若干著名企業已宣布即將接受比特幣為支付方式,然而我們認為,以下挑戰將使消費者及企業難以廣泛應用比特幣。
交易速度緩慢
首先是波動幅度極高。對任何旨在管理業務的中間機構而言,比特幣每日價格變動極大,其波幅將成為一大難題。第二是交易速度緩慢。比特幣平均交易時間約為10分鐘,處理極限僅為每秒7筆。此特點與其他支付系統相比有欠理想,例如Visa每秒可以處理6.5萬筆交易。由於每秒可結算的交易數量無法增加,通過網絡提交的交易愈多,交易成本及處理時間就愈高。第三是交易成本極高。儘管交易費由供求關係釐定,但現已高達55美元。對於大額付款而言,此數目可微不足道,但此收費使比特幣難以用於購買咖啡等日常活動。
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這些困難只是冰山一角。有比特幣交易所已經成為欺詐行為的受害或肇事者,而儘管一些銀行正在致力提供更安全的託管服務,直接持有比特幣的風險仍然不低。投資者及監管機構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日益關注,亦引發對比特幣投資的疑慮。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現時維持比特幣網絡的年度能源使用量,與挪威的年度能源消耗量相約。在現今環球注重減炭排放的背景下,比特幣的能源使用量引來「浪費」大量電力的批評。而且,鑑於其分散、所有權匿名且缺乏監管的性質,比特幣非常容易遭用作進行非法活動。
政府的監管並非沒有風險。這一點最近在印度得以反映:印度政府提議徹底禁止加密貨幣,將從擁有、發行及挖礦到交易及轉讓加密資產等一切事宜,均定為刑事罪行。
難估計公允值
就亞洲機構投資者而言,比特幣高波動性、有限流動性、在ESG議題上的憂慮,以及估計公允價值的困難,均構成重大障礙──這使比特幣是否應該納入傳統投資組合(如包括貨幣及黃金的投資組合)成為一大議題。我們的觀點是,對比特幣及區塊鏈科技的任何投資,投資者均應對此技術及相關發展狀況擁有深刻了解。
儘管比特幣屬革命性創新,並且能通過其先發優勢獲得領導地位,但其現在面臨來自一系列新型加密貨幣或替代貨幣的激烈競爭。這些貨幣除與比特幣有相似特點外,當中許多更有科技優勢,因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侵蝕比特幣的領導地位。
央行向加密幣學習
然而,長遠而言,此新技術有着幾方面的意義,將可能帶來重大變化,值得所有投資者細心留意。各地中央銀行正在向加密貨幣學習,考慮如何將區塊鏈科技的相關功能與法定貨幣整合。舉例而言,由中央銀行發行數碼貨幣,可以使逃稅及洗黑錢的難度大為增加。此發展可能將使環球支付方式達至全新平衡,而在未來某個階段,傳統法定貨幣將與私人加密貨幣及政府支持的數碼貨幣共存。這樣的話,加密貨幣可能將顛覆銀行業及貨幣政策的制定方式。
作者為紐約梅隆投資管理貨幣部門主管Francesca Fornas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