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我們認為幾個結構性主題可帶動未來的全球經濟和市場形勢,當中包括中國加快價值鏈上移速度、全球減碳政策等,這些主題可能持續數年,投資者可留意未來12個月的發展情況。
首先,中國轉型至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及價值鏈向上移,將成為推動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復甦初期的表現並不平衡,供應反彈速度比需求為快,可以預見消費會繼續擴大,零售銷售數字和服務消費亦會增加。同時,疫情顯著加快中國價值鏈上移的步伐,中央政府正致力增加開支,確保半導體的供應基礎穩定。另外,中國早前宣布在2060年達致零碳排放的目標,可能會推動新一輪的減碳研發。從周期角度來看,中國信貸周期擴張,加上在全球流動性和美元弱勢的支持下,預計相關資產將在未來12個月會出現明顯的利好因素。
中國明白掌握先進科技重要
其次,我們認為科技是促進發展的其中一個要素。中國明白掌握先進科技是令經濟領先的主要原因,因此正採取相應的措施。與此同時,歐洲多國已達成共識,認為由政府主導的投資是推動減碳的重要動力,因此各國在2021年可能加強推行不同政策。數碼化的速度受全球疫情影響而加快,科技應用亦更趨普及,形成顯著的利好因素。隨着生活回復正常,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資產可能在2021年相對回落,同時惠及其他從疫情復甦的企業。
以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2021年將成為重要的分水嶺。雖然經濟活動廣泛中斷,但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減少了6%,全球明顯仍需要大幅減碳。多國政府開始陸續承諾提高碳稅、資助創新技術,並致力以高效益的能源設備取替低效益的設備。
電動車受惠周期及長期因素
在去年底,中國、南韓和日本均承諾於2060年達致淨零碳排放。歐洲去年每售出10部車輛,便有一部是電動車或插電式混能車,相當於前一年的3倍;而2021年的排放標準將會進一步收緊,電動車和混能車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在政策和監管法規的支持下,這個主題將受惠於持續利好的周期性和長期因素。
另外,新冠病毒對債務影響尤其明顯。疫情進一步加劇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問題,經濟需要重回正軌,各國很難重用2010年代的緊縮政策和徵稅措施。因此,各國可能需要建立共識以運用特殊的財政方案。
醫療健康護理開支料將增加
最後,人口結構方面,新冠病毒疫情的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醫療預算和健康護理開支亦將因此而增加。舉例來說,英國最近檢討公共開支後,決定凍結所有公務員的薪酬,惟醫療人員除外。除此之外,政府致力減少肥胖症和鼓勵國民增加攝取維他命D,以助延長壽命。與此同時,科技顛覆推動了在家工作的趨勢。靈活的工作安排為勞動人口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此舉有助增加勞動力參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