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年馬拉松式談判,歐盟與中國最終趕及在2020年底原則上同意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
歐洲企業迎來新商機
事實上,在過去10年間,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一直激增,相比之下歐洲公司在中國看來沒有得到公平機會,令兩地的相互投資失衡。CAI將有助歐盟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確保他們在中國得到公平競爭機會。新的貿易協定對歐洲企業別具意義,尤其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因為這些企業日後能夠在中國隨心所欲地增加投資,毋須再受到強制與中方合資等保護措施的制肘。
另外,協定亦包括禁止技術轉讓,中國還首次承諾對國有企業及政府補貼方面提高透明度,又同意在遵守有關強迫勞動的國際標準上,作出更大努力。與早前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時不同,CAI要求中國同意4項國際勞工組織(ILO)條約,以廢除強迫勞動。
歐洲對華走中間路線
筆者認為,CAI是歐洲對華策略的一部分,對於不與美國協商就匆匆達成協議,歐盟官員拒絕評論,只強調美國本身對華已獲得了貿易和投資協議,歐盟只是試圖獲得類似的市場准入條件。而從地緣政局的角度來看,中歐簽訂CAI,顯示歐盟在對華關係上選擇了中間路線,不一定在中美博弈下與美國站於同一陣線。
中國近年正循多個途徑加入全球不同區域的多邊協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底便表明,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隨着中國早前簽訂亞太區15國的RCEP,再於今次在對歐外交上取得突破,相信會為中國未來加入CPTPP的談判奠下基礎。
拓多邊貿易對話渠道
中國如能加入CPTPP,對在區內貿易發展上可望達致「互利共贏」的局面,因為以中國市場規模之大,其加入無疑對原有成員國具一定吸引力。
而且,中國積極與外界簽訂協定,也有助向世界展示中方致力促進多邊貿易關係的決心,對外能夠與美國提倡的貿易保護主義形成強烈對比,對內亦可促進缺乏效率的行業進行改革,進一步實現經濟開放和改革。
倘若中國積極推動加入CPTPP,亦能夠迫使美國重新加入協定,將之當作是多邊貿易的談判平台,為促進全球多邊貿易邁出一大步,並且有助扭轉之前外界的反華政策取向,有利中國實現適合自身政策目標的區域性協作布局。
從投資角度看,這些協定將有利內地製造業的前景,特別是那些與電子產品、汽車和綠色能源相關的產業。在多邊貿易協定之下,亞太區供應鏈的效率將不斷提升,相關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將因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