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四季,新冠肺炎疫情未見完全受控,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部分企業需要不斷減輕經營成本,嚴重者更結業倒閉,令本港失業率升至6.4%,創16年高位,失業大軍增至近26萬人。在這個經濟嚴峻時期,不少打工族因失業或工作不足而面臨財困,社會上開始有聲音要求政府允許市民提早提取強積金以解燃眉之急,這到底是否可行之舉呢?
削弱滾存增值潛在機遇
從短期應急的角度而言,打工族提取部分強積金或有助緩解眼前的財務危機,但放寬提取限制,則會減少強積金賬戶中的累算權益,長遠將削弱滾存增值的潛在機遇,甚至衝撃積金制度的完整性。
雖然也有其他例子容許當地打工族提取退休金作其他用途,例如在新加坡可用作置業,美國401(k)退休金計劃亦容許成員在59.5歲前作出「困境提取」(hardship withdrawal),但香港的退休金制度、強制性供款百分比、稅制,甚至福利保障等都不一樣,因此難以直接比較或全套照用。
即使政府容許強積金成員提早提取部分強積金,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相信仍有一定難度,例如是否所有失業的成員都可提取強積金?是否需要經過經濟審查?假如讓所有失業成員選擇提取累算權益,將令退休支柱的原意盡失,並可能導致他們在數十年後,出現退休儲備不足的困境,從而衍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警示需額外儲蓄應付逆境
事實上,現時打工族能夠透過強積金制度累積一筆可觀的退休金,全賴強制性供款及嚴格的提取條件,加上多年持續投資,方有如此成果。因此,筆者認為是次危機也是一個警示,提醒我們更應做好理財規劃,為短、中、長的財務需要作準備。打工族在籌劃退休及各項人生大計外,也要為應對逆境而作充足準備,即使儲蓄額不高,只要盡早開始及嚴守投資紀律,相信也可像強積金般積少成多,有助應付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