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由3月23日低位反彈,標普500指數創歷史新高,美股「理論上」踏入新牛市。在下跌至少30%後,這是有史以來突破新高最快的一次復甦。
科技巨企非純粹科技股
「科技巨企」銳不可擋,標普500指數五大市值個股吸引投資者興趣和購買亦順理成章。以相等權重計算,五大個股只佔標普500指數1%,但以市值加權計算,卻幾乎佔四分之一。有趣的是,其中只有兩家公司(蘋果和微軟)屬於科技股,另外兩家(Google/Alphabet和Facebook)其實是通訊服務股,餘下一家(亞馬遜)則是非必需消費股。事實上,自3月23日的低位以來,非必需消費股的表現最為突出,科技股則緊隨其後。
五大個股在這輪周期的優勢遠超以往周期。在之前3次大型熊市低位後,當時五大個股的表現並非像現時這般亮麗。
有一小部分股票的一枝獨秀表現亦推高了增長和動量,而對於動量的推高實際已經延續近半個世紀。根據標普環球/標普道瓊斯指數,2014年11月推出的標普動量指數的價格回報率高達標普500指數整體的4.5倍以上。
今年,「科技巨企」的驕人升幅亦導致標普500指數與中小型股指數(標普中型股400指數及標普小型股600指數)存在較大差距,分別為-6.4%和-11.5%。與大多數其他板塊相比,科技股不僅表現較佳,波動性亦較低。根據標普環球的數據,目前科技股佔標普500低波幅指數的7%,此權重高於地產和公用事業等傳統防守型板塊。
指數升勢高度集中
不過,高度集中亦有其風險,尤其是3月份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時,普遍股份的表現相對失色。整體指數雖然創下新高,但標普500成份股高於50天和200天移動平均線的比例卻有所減少。此外,目前只有不足10%的標普500成份股升至52周新高。
這些差異並不限於標普500指數,亦出現於納斯特指數。事實上,納斯特成份股升至52周新高的比例甚至更低。8月21日在歷史上頗為獨特,當日納斯特指數創下52周新高,但根據市場情緒研究公司SentimenTrader的數據,同日只有29%的成份股錄得升幅,這是至1984年以來最低的一次。
歷史指向衰退快將結束
回顧標普500指數與納斯特指數的歷史,目前是唯一一次5個月內標普500指數上升超過50%而納斯特指數上升超過65%。近期歷史高位會否再接再厲而形成「雙頂」,抑或是介乎兩者之間,未來仍有待觀察。話雖如此,根據歷史和研究顯示,股市短期內可能出現整固,短期股票價格會趨於平穩向下,但長遠價格則會上漲。
近期的歷史高位與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這是史上第五次標普500指數創下歷史高位,但經濟理論上仍然屬於全美經濟研究所(NBER)界定的衰退階段。之前4次同類高位分別在1961年1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和1991年2月出現,而在這4次經驗中,NBER均表示衰退在其後一個月內結束。
非理性行為提供支持
筆者擔心市場以及一些投資者情緒行為指標出現泡沫跡象,更不用說以傳統估值指標來看,從歷史角度估值顯得昂貴。在此環境下,我們不應讓貪婪支配投資決定,而是應該貫徹多元化投資和定期調整組合。不過,動量可以令股市擺脫基本因素的支持而繼續推動向前,這正是為何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0年代的名言,至今仍經常被人引用:「市場回歸理性時,你可能早已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