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3日

范卓雲 市場分析

醫療新經濟股疫境續強勢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持續在環球肆虐,全球確診病例在過去6周暴增一倍,全球染疫人數超過1800萬,歐洲各國近日針對西班牙爆發第二波疫情而採取新一輪封鎖措施;比利時政府警告因染疫人數激增,可能會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措施。較早前防疫成效顯著的澳洲和越南,近日因為墨爾本和峴港爆發疫情而實施隔離封鎖禁令。當5月份歐美各國計劃重啟經濟時,筆者曾預言在成功研發有效疫苗作全球廣泛使用之前,全球疫情發展很可能不斷出現反覆,因此我們的投資策略假設環球經濟將展現U形復甦,而非V形反彈。

過去一星期,英國、法國、德國及奧地利等國家均宣布實施更嚴格的防疫措施,歐盟甚至考慮再度推出非歐盟國家遊客入境限制,重啟經濟過程將會崎嶇漫長。在美國50個州份當中,仍有27個州的每日新增確診個案呈現上升趨勢,新冠病毒持續快速擴散,令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7月降幅超乎預期;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也跌至92.6,比市場預期的94.5為差,反映疫情的不確定性打擊消費者對經濟復甦和就業前景的信心。

行業加速數碼化轉型創新

應對新一波疫情而推出的防控措施,預料在今年下半年為旅遊餐飲零售行業持續帶來不利影響。中國剛公布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上升至51.1,比市場預期為佳;但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卻從6月下跌0.2,至54.2;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同樣比上月回落0.3,至53.1,顯示消費服務行業的復甦趨勢落後於製造業。7月非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比6月下降0.6,至48.1,仍然處於收縮區間,反映服務業景氣度回落。筆者對旅遊餐飲零售等線下消費行業的復甦展望維持審慎。

各地因防控新一波疫情而實施的封鎖措施和社交距離限制,將為環球科技、電商和醫藥公司加添增長動力,預計科技醫療股的強勢將可在今年下半年延續。美國處於第二季度業績公布期,至今八成標指企業公布盈利優於市場預期,總體每股盈利和銷售收入預測向上修訂,主要源於科技和醫療保健公司的表現為市場帶來驚喜。在11個板塊中,有3個板塊的銷售收入在經濟嚴重衰退中仍能錄得按年增長,其中醫療保健板塊表現最佳,皆因公共和私人醫療保健支出在新冠肺炎期間明顯上升。

由年初至今,環球科技和醫療板塊表現大幅跑贏大市,令投資者擔心升浪無以為繼,但觀乎科技和醫藥股在季度業績表現強勁的結構性增長動力,將支持其高增長溢價,因此我們對其維持偏高比重配置。筆者偏好面向數碼消費者的公司,包括經營電子商貿平台、網上遊戲、遙距教學、電子支付、雲端技術開發和5G創新應用的科技公司,這些結構性增長公司在當前經濟前景低迷的環境中,具備獨特的投資吸引力。

未來數月,全球對抗疫情將聚焦新冠病毒疫苗和新藥開發,目前有數種疫苗正進行第三階段測試。按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新冠病毒疫苗可望在明年上半年推出,但關鍵問題是疫苗產能是否能滿足全球需求。除直接從事新冠病毒疫苗和新藥開發的生物科技和醫藥公司備受市場追捧,由於疫情期間民眾的健康保健意識大幅提高,政府和個人的醫療保健支出急升,均有助提升整體醫療保健板塊的盈利增長展望。

中概股來港推高恒指估值

中美緊張關係持續升溫,筆者預料在美國納斯特上市的中概股將加快來香港上市步伐。5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遵守美國會計和審計標準,而美國參議院較早前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海外公司證明「並非由外國政府持有或控制」,並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和財務規例。因此在納斯特指數內的11家最大型中國「新經濟」公司,很可能於未來3年在香港作第二上市。

按我們推算,假設納斯特指數內11家市值最大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後,恒生指數成份股中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含電子商貿)佔指數比重將由6%增至22%,科技板塊將由13%升至21%,中國企業佔恒生指數的總數可能由目前的55%增至70%。

現時恒生指數的估值明顯落後於環球和亞洲股市同儕,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市賬率僅為1.04倍,12個月預測市盈率低於11倍,相較滬深300指數的12個月預測市盈率17倍存在重大折讓。在過去兩個月,港股估值偏低吸引大量內地資金經「滬港通」和「深港通」大舉南下流入港股,尤其是中資科技股和「新經濟」股。

筆者預料中國以投資驅動的經濟復甦可望在未來一年持續,維持對中國股票的偏高比重配置。由於中國「新經濟」股的盈利增長動力強勁,因此估值倍數較高,中概股來香港上市,將有助提高恒生指數於中期估值重估的可能性。恒指公司在7月27日推出恒生科技指數,追蹤經篩選後最大型30間在港上市的科技企業,預料恒生科技指數面世,將進一步吸引國際和內地資金流進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股,以較國內A股便宜的估值投資於中國結構性增長主題,我們維持恒生指數2020年底目標為28410點。

 

註:投資者應注意,新興市場、亞洲和中國股票的投資表現可能極其波動,並且可能因多種直接及間接因素的影響,導致相當波動。這些新興市場的特質可能導致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本稿不涉及獨立投資意見。

范卓雲

滙豐私人銀行

及財富管理亞洲區首席投資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