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指數已成立50載,以長線而言,為投資者帶來不俗的回報。隨着近年本港與中國的經濟及金融市場日漸融合,相信不少本地投資者都知道,恒生指數中已有超過一半屬於中資股份,剩下「港產味」較濃的行業,只有地產及公用事業等。
港股ETF未涉足A股
投資於追蹤恒生指數的被動工具如ETF,可以不用動腦筋便捕捉到大市的表現,因而成為不少本港散戶的配置選擇。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純粹投資於本港指數,並不能完全捕捉中國整體經濟的活力。
一方面,過去有不少科技巨企選擇在美國上市,並取得不俗的成績。雖然在中美貿易戰曠日持久的情況下,部分中資股已計劃回流本港上市,全球其中一隻市值最大的科技巨擘更已付諸實行;然而,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數目畢竟仍然不少。其次,是追蹤港股的指數亦不能參與內地A股市場。
參考MSCI中國指數
以美元計,去年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的總回報大升37.5%,是全球表現最佳的指數之一。至於恒指的總回報為13.01%,大幅落後於A股;相較之下,包含了A股、B股、本港上市中資股及外國ADR的MSCI中國指數,表現則處兩者之間,同期上漲23.5%。
其實在不同的年份,A、H及ADR的表現都各有高低。在投資時,筆者當然會參考基準指數(MSCI中國淨回報指數),但身為主動型投資者的好處是可以利用靈活的手法,於三地市場中致力尋找出長線表現有望領先大市的股份。
展望今年股市表現,隨着中美兩國已簽訂首階段的貿易協議,市場情緒亦稍為緩和下來。而且今次是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年,對於美國的總統候選人而言,維持本土經濟良好發展是當務之急,這為雙方的衝突爭取一些喘息空間。
估值低殘值得留意
再加上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政府已表明會以「穩字當頭」,即無論在貨幣及財政政策方面都會稍為放寬,某程度上也提振市場信心。事實上,雖然中國經濟持續放緩,但在短期內我們已看到一些復甦跡象,例如中國去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已連續兩個月高於50的盛衰分界線。
以估值而言,如今中國在岸及離岸股票的預測市盈率約13倍,預測盈利增長則達到8%至10%,估值頗為合理。當中,由於去年H股的表現大幅落後於A股,估值更已跌至相當低殘的地步,有望吸引到資金回流的興趣,出現一定的反彈。
相較之下,本港PMI數據持續處於50水平以下,反映經濟仍然積弱。市面氣氛雖有所好轉,然而筆者得悉很多商場都不願意減租,農曆新年後恐怕會再掀起新一輪結業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