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10月,不少投資者都感到不安,記憶中幾個大型股災或金融危機,均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海嘯。早幾天信報列舉了自2009年至2018年的10年內,只有2016年和2018年恒生指數全年是下跌的,跌幅大約為10%。與一般大型股災下跌20%至30%不一樣。觀感與事實有時是兩回事,雖然仍有人說10月是高危的月份。
如果從經濟數據分析,10月份股市下跌的機會率確實較大。美國剛公布的ISM製造業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低於50,較預期的跌幅為大,經濟前景未明;而歐羅區的採購經理指數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等,處於2012年以來的低位,表示經濟收縮的風險持續上升。還有世界貿易組織調低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由2.6%至1.2%,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壓力。
增持現金比例至歷史高位
面對環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和憂慮不斷增加,加上政治和外圍環境因素等,筆者身邊的朋友及客戶紛紛表示「唔識做」,因為政治與外圍環境的風險大於經濟的考慮,技術走勢分析也不能捕捉局勢的急速變化。在這樣風高浪急的環境下投資,「唔識做」與「唔識睇」是沒有分別的,但不代表什麼行動也不採取。至少我們知道自己「唔識做」,因此會做風險管理。可以是減少股票或其他金融資產的持倉量,增加現金的比例;也可以將一些波動性大或波幅劇烈的股票,轉為一些保守的公用股,增長現金流和減少受到市場震盪的風險。
其實,自年初以來,資金棄股投債的方向趨明顯,一是經濟前景不明朗令投資者減少買入股票,二是全球中央銀行不斷減息和擴大量寬政策的規模,以抵抗經濟下行的風險,利率的下跌有利於債券投資,何況歐洲、日本央行的負利率情況持續,驅趕更多資金進入債券市場。據報全球300多家大型家族辦公室中,超過60%在今年內增持現金的比例是歷史高位。
提不起勁處理是非常危險
相對於「唔識做」的投資者,有一些投資者傾向於「唔想做」。由於不明朗的環境讓人少不免對前景感到悲觀,這種心情有機會延伸到投資理財方面,筆者能理解。然而,在投資和管理財富的心態上,我們要盡量避免「唔想做」的想法,因為是非常危險的消極管理方式,所帶來的損失往往較「唔識做」更大。因為「唔想做」是提不起勁和不想處理事情,甚至不做減持或沽清手上的股票,任由市場的走勢主宰資產價值最後的表現,尤如一葉輕舟隨波逐流,漸漸失去方向。
筆者以前當交易員的時候,當遇上情緒不好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平掉手上的倉位,也不會盲目追回損失或做很多頻繁的交易,讓自己平靜下來及了解多些資料後,才決定下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