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將今年以來的股市升勢煞停。本來在年初以來,市場充斥着樂觀氣氛,但到了近月中美雙方的談判出現阻滯,令形勢一下子逆轉。
美方擺出強硬態度,而中國政府則拋出三大原則,例如協議文本必須平衡及對等。筆者認為,短期內雙方或難以達成協議,除非美方難以再容忍美股下挫及美國經濟放緩,願意作出退讓。
外資趁機減持獲利
由於宏觀形勢充滿變數,近月我們見到資金從A股市場流走,數據顯示,5月份「滬深股通」錄得的淨流走金額高達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單是4月及5月份的資金流走,已令年初以來的資金淨流入萎縮一半。
外資撤出,並不單單因為貿易形勢,也是趁機減持獲利。據筆者了解,由於MSCI將A股納入其指數之中,去年不少歐美投資者都趁估值合理而買入A股,因此去年A股持續獲得外資流入。到了今年股市急速反彈,很多外資便乘機減持獲利,因為在短短數月間的利潤高達三成,對很多投資者而言已經非常不錯。
其實外國投資者最關心的,仍然是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轉型、產能過剩及債務問題。如果中國能夠持續去槓桿、清理影子銀行的瘀血,並降低債務佔GDP的比率,則中國仍然是個長線吸引的市場。
A股選擇更多元化
而且相比起H股,A股在新經濟股份方面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自從互聯互通實行後,我們看到不少白酒、免稅店、家電的龍頭股份都吸引到外資的目光,令估值有所提升。再者,中國目前佔全球經濟份額高達15%至20%左右,但大多數外國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持倉仍然嚴重偏低。
A股於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比例,將由如今的1%增加至年底的3%,很多外資都有需要增加持倉以符合指數的水平,因此短線縱有波動,中長線而言,此持倉的比率必然會有增無減。
科技股部署要小心
至於內地投資者,對市場的反應就頗為兩極。大多數內地散戶都是以短炒投機為主,在人心虛怯下紛紛離場,相信直至大市的上升趨勢確認之後,才會捲土重來,再次投入股市。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的中長線投資者仍然保持冷靜。大家要認清事實,在未來幾數年貿易摩擦將會是常態,所以投資者應致力尋找一些能避開外圍影響、受惠於經濟結構轉型的板塊,包括旅遊、娛樂、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等。
市場憂慮貿易戰或對中國經濟及股市造成嚴峻打擊,這點可以理解,但客觀地看,其實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收入只有低於一成與出口相關,反映大部分的企業收入都是以內需為主,投資者毋須過分悲觀。
然而筆者同意投資者在科技板塊方面的部署要特別小心,因為部分的中國科技企業仍然依賴美國入口的零部件,隨着中美關係惡化,生產供應鏈受到破壞,將會影響這些科技企業的前景及新產品的推出,行業料會進入整固階段,一些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或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