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一個當貨幣政策完全無法刺激經濟的情況下,怎樣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貨幣供應也產生不了作用。典型的流動性陷阱每每出現於經濟大蕭條、總需求不足、金融系統崩潰或發生戰爭時,使持有流動資產(主要是現金)的個人和企業不願意投資,貨幣流通的乘數效應完全消失甚至處於負值。
流動性陷阱也有一個現代解釋,是針對個人和企業的現金流動情況,或是銀行體系的存款和借貸的存差令市場的流動性減少,甚至形成「黑洞」。經濟學上的流動性大家耳熟能詳,今天筆者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後者。
做生意用OPM才能成功
傳統智慧是若做生意不動用OPM(Other People’s Money),很難做大做強,而銀行的商業貸款是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因此銀行業才有「百業之母」的稱號。在中國內地,銀行借貸是企業獲得資金的首要渠道,貨幣供應的乘數效應也是主要透過銀行系統產生的。
企業的負債率偏高而現金流出現問題,可說是滅頂之災。如果是因為碰到了流動性陷阱,那麼這個「陷阱」是如何形成的呢?陷阱是不能預計的;又或者即使知道了風險存在,為了某些原因,繼續前行,結果中伏。
萬達遇上流動性陷阱
近期內地萬達集團出售旗下文旅及酒店項目給融創中國(01918),計入融創往後20年每年需付給萬達的項目管理費在內,這筆買賣總值接近700億元人民幣。在這筆交易公布後,很多分析報告都在拆解買賣雙方的動機、利益及融資方案等。筆者認為一筆交易達成,必是買賣雙方皆認為對己方有利,至少沒有蝕底,才能同意。然而,我對這筆交易的關注點落在萬達集團可能遇上了流動性陷阱。
以萬達集團在行業內的龍頭地位和資產規模,相信必是各大銀行爭相拉攏的貸款對象,而地產發展也是資本槓桿比率高的。萬達除了在內地有龐大的發展項目外,自2012年起,更積極投資海外市場,包括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AMC院線;以20億至30億英鎊投資英國的文化旅遊項目;30億歐羅投資巴黎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及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Legendary等,還有一些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下的發展項目於芝加哥、悉尼、比華利山和瑞士。這些發展項目與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先生一直提倡的企業轉型,走向輕資產類別的文化、金融、旅遊、網絡領域是一致的。
債券遭抛售是先兆
事情的癥結可能在於政策風險上。本周內地官方媒體提出要限制企業非理性海外併購活動。近期《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6月內地銀監會約見四大國有銀行,要求審查幾家企業集團的內保外貸和海外授信情況,便顯得有跡可尋。其實,在6月15至20日萬達在內地發行的債券遭到大銀行拋售已是一個訊號。
萬達集團已撤回在本港的上市地位,只餘下一間市值28億港元的萬達酒店發展(00169),回歸A股又未能成事,那麼賣資產減債不失為一個選擇。
政策風險為內地企業帶來「流動性陷阱」,投資者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