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初至今計算,亞洲(日本除外)的每股盈利增長7%(截至6月16日)。驟眼看來,這個升幅似乎不算顯著,但我們須注意到這7%代表不足半年內的增幅,而在增長強勁加速下,區內市場造好,表現甚至超越歐美。我早前到全球各地拜訪客戶,不少人為這一股升勢歡欣鼓舞,但他們仍然憂慮盈利能否持續增長。正如我在過往曾經指出,亞洲企業的盈利於過去數年一直低迷,我們必須在多年零增長的背景下審視近期的盈利改善情況。若能如此,最近的表現便不會再令人感到意外。
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亞洲企業盈利受海外經濟放緩、貿易融資凍結,以及上述因素對當地需求的影響所拖累。不過,隨着最初的恐慌情緒減退,需求和盈利便開始迅速回升。我仍記得我們的分析師在2008年初參加公司會議後說:「管理團隊仍有信心銷售額將有10%至15%的增長!」事後回顧,他們所言非虛:銷售和盈利反彈,而在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的28個月內,亞洲(日本除外)企業盈利增長77%。然而,當政府調高工資以扶助勞動階層時,這股增長趨勢便告終止。現時,亞洲(日本除外)企業的每股盈利仍較約6年前低4%。由此可見,繼為時6年的零增長後,盈利增長終於在過去數月加速步伐。
盈利能否維持加速增長的動力?
我認為應該可以,而如果以下因素持續,機會更可望增加。
首先,國內生產總值溫和增長;這是帶動盈利增長的基本要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亞太區經濟將在2016年至2022年間每年增長6.4%(以美元計),東南亞的增幅甚至更高──即每年8%。其次,這些增長由當局放寬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撐。亞洲的儲蓄率偏高,加上核心通脹低企,故有大量空間刺激經濟。第三,企業利潤率似乎有所改善。亞洲目前並無出現與2010年至2015年期間相近的工資增長情況,即是最低工資上調至高於生產力增長率的水平;多國政府現在了解到需以較平均的方式,向勞工和企業分配增長成果。
可能受工資增長放緩的影響,亞洲貨幣趨於穩定,韓圜和台幣等部分貨幣在今年甚至錄得相當顯著的升幅。此外,亞洲經濟亦出現溫和的通貨再膨脹──在通脹偏低下,央行已經採取略為寬鬆的政策立場。以生產物價為例,中國在去年底開始錄得逾5%的跌幅,現時則增長超過5%。通貨溫和再膨脹是政府實現以上目標的主要工具,而我預期區內將維持溫和刺激通脹的政策。
誠然,亞洲企業盈利確實好轉,但仍然低於6年前的水平。我有信心盈利增長可以持續改善,進而令海外投資者日益增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