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證綜合指數在本周下跌6.4%,跌至2700點,是2014年人民銀行第一次降準減息後的新低。儘管周二晚的美股反彈,標普500指數回升至1900點以上,帶動恒生指數在周三早段上升230點,恒指重上19000點,奈何A股仍是下跌,上海及深圳兩地股市分別再下跌1%和2%。眾多分析員紛紛下調上證綜合指數至2400點,這年多的A股市場原來是鏡花水月,一切又回到起點。
投資者信心被消磨
最傷痛的莫過於拿出真金白銀來買股票的投資者,要埋怨的理由一大堆。中國內地經濟的下行風險擴大、國際油價繼續尋底、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內地資金外流、滬深兩市的融資融券餘額連續17天下跌、「熔斷」機制的後遺症等。以上的各種原因,導致同一個結果,便是投資者的信心被消磨。
內地股民對股市的唯一指望,不是個別公司的基本因素和盈利前景,而是政府的政策可以怎樣做。可惜的是內地的救市或穩定市場措施和手段,卻是引起反效果的多。短期內筆者認為政府出手干預股市下跌的機會不大,因為中國政府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題。
滙價牽一髮動全身
今天,A股下跌和人民幣貶值同時發生,中國政府面對的選擇是先救哪一個?選擇的邏輯很直接,也很簡單。股票市場是證券和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升跌本是常態,對個人投資、企業融資和社會財富有重大影響,但基本上風險是可控的。
人民幣滙率關係中國內地的貿易、結算和民間儲蓄,牽一髮而動全身,茲事體大。與買賣股票不一樣,老百姓和企業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選擇題,處於被動的位置。在現時一籃子貨幣掛鈎的機制下,加上人民幣仍不是自由兌換的硬貨幣,政府的政策和干預力量還是稍佔上風。如果人民幣貶值的趨勢被確認,內地資金從房地產、股票和其他資產類別大規模流走,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結果。
資產價格要被犧牲
現時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等將焦點對準在中國人民幣滙率。香港市民必然對這手法熟悉,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和多次炒作港元聯繫滙率脫鈎,為保持滙率的穩定性,被犧牲的必然是資產價格。
中國內地的經濟難題是短期內解決不了的,生產商物價指數PPI連續5年下跌,CPI的升幅也只有1.5%,其中影響CPI數值最大的因素便是2008年勞動法規定工資每年上升最少10%,扣除這個因素,內地的通縮顯得嚴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去庫存的死結。
眼下中國的選擇,股市要為人民幣滙率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