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同事近期大吐苦水,大西洋投資者終於嘗到加班關注亞股的滋味,體會我們晚上一直要留意美股的辛酸。
加開夜班是事實,幸好時間不長。2016年開市第一周,中國股市兩度在開市後30分鐘觸發熔斷機制,同事們順利提早收工。不過,A股和人民幣波動事件,不但有擴散影響外圍金融市場的跡象,亦令到實體經濟更添隱憂。
政府從不避忌干預市場
中國的熔斷機制無助於減低市場恐慌,因為投資者紛紛在指數觸及熔斷水平前逃生沽貨。監管機構雖然未至於承認政策失誤,但亦明言此機制無法達到推出的初衷,即是希望藉此提供冷靜期,並穩定市場信心。
只是,中國政府從不避忌干預市場,對照1998年香港金融史的一頁,可能會給投資者更多啟示。
無數文獻研究早就提出,政府干預市場往往適得其返。不過,香港金管局在1998年動用外滙儲備基金買入港股,成功捍衛聯繫滙率制度,阻止港股繼續下跌,繼而結束亞洲金融危機。在金融道德觀上,姑勿論港府是否應該入市干預,但在當時危機和質疑之下,此舉最終十分成功。
那麼,1998年「打大鱷」的成功因素為何?
成功關鍵在時機與執行
當時環球投資者,尤其是宏觀對沖基金,都在瘋狂沽空港元和一戳即破的泡沫港股,押注港元脫鈎(滙率不再掛鈎美元),港股因而會暴跌。這批大鱷在金融危機期間,採取類此策略狙擊印尼、南韓和泰國,早已大獲全勝,他們雄心壯志相信同樣策略也會在香港奏效。
干預手段要成功,其實與央行政策無異,關鍵在於時機和執行。大部分對沖基金沒有為意,甚至未曾想過,金管局會直接入市,更何況是大規模、迅雷不及掩耳地掃入港股,當時在10日內買入近11%恒指總市值。這正是孫子所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對沖大鱷最後被逼平掉沽盤,港滙脫鈎希望落空,股市回穩反彈,情況正如上周離岸人民幣大幅反彈一樣。
不缺備用彈藥隨時可用
今日中國,彼時香港,兩者干預行為無法混為一談。中國的對沖基金寥寥無幾,更何況股市早就反映了干預的負面影響,沽空策略根本不會有效。兩者唯一共通點是兩者都擁有大量備用彈藥,因為中國並沒有任何條文限制人民銀行入市買股,兩大潛在風險是通脹壓力以及私營企業被國有化;但是,一來中國通脹水平處於歷史低水平,二來政府並不介意增持更多國有企業。
因此,投資者應該預期,日後中國政府會有更多干預A股的行動,尤其是當消費者信心回落的時候。如果歷史可供借鑑,當中國政府再入市干預時,可以想像有兩個特點:速度極快,漲勢猛烈。到其時,我相信美國同事又得挑燈夜追市場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