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快將完結,筆者希望藉此與各位成員回顧於過去一年,強積金市場所發生的大事。
行業整合爭取降收費空間
首先要提及的是,強積金市場於2015年經歷了兩次合併整合。在香港這個不大不小的市場,強積金供應商數目的確不少,尤其是五大供應商佔極大的市場份額。同業之間進行併購,從而提升競爭力及規模效益,絕對是合情合理。在整合過程中,兩家企業必會考慮所達成的協同效益,特別是當中能否削減重疊的行政開支。此外,為成員提供的基金選擇也可集兩家之大成,精選表現最佳的基金亦同時擴大資產規模,以增規模效益換取降低收費的空間。
推核心基金影響全行業發展
第二件大事為落實於2016年推出核心基金,並以成員年齡作為基金資產分布的基礎。由於很多成員對管理強積金資產「不上心」,忽略為投資組合挑選基金的重要性,以致將每月供款投放在近乎沒有回報的貨幣基金。落實核心基金可幫助這些成員投資在合乎風險承受水平的資產,將管理費上限定於0.75%,亦有望吸引其他成員將資產轉移至核心基金,減少挑選基金的困難及煩惱。這個改變影響整個強積金行業,供應商未來如何整合基金產品及計劃,也是非常值得留意的發展。
落實末期病患者提早取資產
另外,落實末期病患者可以提早領取強積金資產,並將有關條件由5項增至6項。於討論過程中,有建議提出放寬強積金用途,例如用於置業等,但這似乎偏離強積金作為退休計劃的目標。新加坡的公積金可用作置業、保險及子女教育,但前提是供款比率比香港高,成員是否願意作出「犧牲」呢?
成員退休後可分期提取權益
不得不提及的是,積金局最終放棄按通脹自動調整相關入息上下限的建議。這事件充分反映「網民」的力量。在諮詢期的最後數天,網絡上廣傳反對訊息,積金局突然收到大批市民的反對意見。平情而論,相關入息上下限按通脹調整沒有特别不妥,可以讓高收入成員獲得更好的退休保障,反對關鍵是強積金的公眾形象不討好所致。這不代表相關入息不會調整,只是每次調整也要經過立法會議員的審議及通過,會否因任何因素而被否決或阻攔便會存在變數。
最後,落實成員於退休後可分期提取強積金。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供應商的技術性要求,並限制供應商不得從分期提取中收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