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9月23日

陳致強 宏觀分析

油價受壓有理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想探討一下能源市場的前景,尤其是未來油價的走勢。

近月中東局勢再起風雲,刺激油價回升,布蘭特期油一度衝上每桶110美元,紐約期油也徘徊在每桶105美元之上。第三季是傳統用油旺季,成為了今季油價高於次季的原因之一,再加上中國在今年7月的原油入口量按年上升17%,美國料亦有更強的需求。若然中國企業持續增加庫存量、美國經濟穩步復蘇,則可以估計下半年石油會錄得更強勁的需求。

與此同時,在供應方面,亦存在不少變數。利比亞的勞動市場不穩、來自尼日利亞的油盜猖獗、伊拉克關閉石油管道等,在多項不利因素夾擊下,令油價持續高企。不過第三季的煉油活動增加,將可補足一點供應。筆者預計在2014年的石油供應將會有可觀增長,有機會令未來12個月的油價受壓。

石油一直是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佔其消耗量差不多60%,至於餘下40%的用途,則集中在電力、石化及其他工業用途。筆者認為,長遠來說「黑金」的前景或未如理想。在已發展國家方面,在人口持續老化、汽車擁有率已達頂峰、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益提高等因素下,石油的需求自2000年中以來一直下降。

市場有分析指,即使發達國家的需求下降,但來自新興市場的動力,也可以支撐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隨著新興市場人口日益增多、人均收入上升,愈來愈多消費者有能力購買汽車,尤其是來自中國及印度兩國十數億計的消費者,更被視作耗油的新動力,可以令油價維持在高水平。

能源效益政策減少用油

然而筆者認為,若單單以人均收入上升、人口增加推斷新興市場的耗油量,未必是最合適的方法。這是因為在上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政府的環保意識不高,較少採取能源效益政策,因此並沒有限制汽車燃料的質素及效益。然而目前全球的新式汽車都須符合更高的能源標準,以提高燃油效率,換言之,現今的車輛較以往燃燒更少的汽油。

今年3月,中國政府就推出了更加嚴格的燃料標準,至2015年,中國汽車的平均燃料消耗量須降至6.9升/100公里,到2020年更須降至5升/100公里。花旗銀行的分析指,假設汽車的效率每年改善3%至4%、貨車的效率每年提升1.5%至2%,到2020年,中國每日的石油需求將能減低380萬桶。

汽車技術的變化,對石油消耗量可說是影響至鉅。引擎和汽車設計改良,提高了內燃機的效率。用以製造汽車的材料,使車身變得更輕但更堅固。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愈來愈流行,另外,以氫燃料電池或天然氣為動力的車輛也愈來愈受人注意。這些因素,都會減少石油消耗量。

美國發現了極為大量的頁岩氣,再加上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更令能源市場變天。由於供應充足,天然氣價格變得非常具吸引力,現在壓縮氣體或液化氣體已經開始取締石油,成為燃油泵本的機油。根據估計,美國目前約有20%的巴士及40%的新型垃圾車都已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另外,天然氣也可以用於船隻、發電站、工業廠房和石化複合物等,用途非常廣泛。

天然氣成為石油替代品

國際能源機構(IEA)已經下調對全球石油需求的估計。在90年代末,國際能源機構認為於2020年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將達到每日1.12億桶,而現在最新的數字則大減至每日約9700萬桶。花旗銀行估算,由於天然氣這種代用品愈來愈受到重視,未來7年內,石油需求的高峰將會少於9200萬桶,遠遠低於如今各大石油巨企的產量。

如果石油需求比預期平穩,油價又未有往上升,以極高成本開採石油的油公司將會受累。在一些貴價地段所開採的石油,成本可以達到每桶100美元,即是與目前的油價差不多,而問題是,目前石油巨擘在昂貴地段的開採愈來愈多。

經過多年開發,超級巨企如英國石油、埃克森美孚、蜆殼石油等,如今愈來愈依賴難以開採的油田。超級巨企現在每年花費1000億美元從事石油勘探和生產活動,他們的開採成本愈來愈高,但全球石油產量卻朝向下降的趨勢。

因此,筆者對於各大石油超級巨企的股價在過去數年以來一直牛皮,並不感到驚訝。以淨額基礎計算,他們並沒有產出更多的新成品油,而只是產出更多的天然氣。舉個例,目前蜆殼及埃克森美孚的天然氣產量,已佔其總產量逾五成。但是開發天然氣,需要興建昂貴的管道及液化廠,利潤較石油為低,拖累油企的盈利。

從長遠來看,由於能源市場的選擇愈來愈多,替代能源百花齊放,筆者很難對油價前景感到樂觀。美國發現極大量天然氣,從此不再成為能源淨輸入國,而且天然氣價格便宜,將會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新興市場對於石油的長線需求,亦未必如一些人想像般樂觀,原因是政府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實施的能源效率政策,對油價而言是一大不利因素。

陳致強

安聯投資

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