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月26日

陳致強 宏觀分析

潛在的下一波流動性危機

表面上,經過了4、5年的修正後,金融市場終於漸趨正常。然而,在實際上,由於市場參與者的結構改變,市場或正蘊釀下一次潛在的流動性危機。

金融海嘯後,投資市場有以下變化:

一、監管收緊,令銀行資產負債表上持有的證券數目減少,銀行的坐盤業務愈來愈難做,並須持有更多庫存以維持其莊家(market maker)的角色。

二、企業債券及高息債券的市場規模愈來愈大,投資者以互惠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形式投資於企債及高息債。

三、被動式管理的資產,不少是投資於跨境的證券,一旦人們的預期突變,形成系統性的看法,令人憂慮會否帶來問題。

四、美國利率今年有可能上升,成為投資者預期有變的催化劑。

五、相對而言,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經理,能靈活運用不同的工具及策略,減少波動市況下的損失。

了解監管及流動性

全球市場流動性於2007年開始收緊,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爆煲,更釀成信貸緊縮。有別於那一次,目前的流動性風險,並非源自銀行業。為了杜絕2008年危機重演,監管者及執政者用盡一切方法削弱銀行的角式,以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結果是雷曼式的爆煲機會大大降低,但另一方面,各國央行成為龐大流動性的供應者,卻有機會釀成另一問題。

傳統上,銀行擔當的角色,不只是向市場介紹新證券,更一直維持著二級市場證券買賣的運作,為市場提供交易中介及存倉服務。近年監管規例收緊,當局對風險的取態有變,令銀行愈來愈難維持坐盤交易業務,並須持有更多庫存以維持其莊家的角色。

明顯地,執政者希望銀行能重返基本步,專注於貸存服務,而非證券等資本活動。問題是,當投資者打算賣掉手頭上的持貨時,市場卻未必有足夠的容量吸納賣盤。理論上,若賣家不是一面倒地行動,而同時又有投資者覺得有吸納的機會,則問題不大。

但當銀行在資本活動的角色減弱,而同時企業債券及高息債券的規模又日益壯大,由散戶或零售投資者透過ETF等被動式工具吸納證券,不管投資者對於某類證券是否真的感興趣,都會被買入。

總括而言,有統計顯示,目前零售投資者在美國企業債券的持有量,是市場莊家的40倍,而在危機之前,此比例僅為7至8倍。當賣盤湧現,莊家仍然有能力吸納。但在今天,零售投資者的持倉,已輕易壓倒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若然市面上只有少數投資者有同樣看法,當然不是問題,但當大部分人對某種資產的看法一同改變,繼而出現恐慌性拋售,危機就會來臨。如今美國的量化寬鬆計劃已完結,就業數據慢慢改善,筆者預期不久將來,這情況或會發生。

問題源於資本風險收緊

聯儲局即將展開加息周期,投資者減持手頭上的債券(尤其是企業債券)是很合理的事,但到時誰人又有足夠能力吸收所有沽盤?這仍是未知之數。第一,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持有企業債券時面對的資本要求愈來愈高;第二,對冲基金的規模又不足以大到可以應付數千億的證券,即使有能力,價格一定會遭到質低。第三,央行又未必合適接貨,因為在理論上,除了國債及按揭抵押債券以外,美國聯儲局是不能買入其他證券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這問題不是由流動性引起,而是由於資本風險收緊所致,因此,即使央行再為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已可能於事無補。

話雖如此,筆者可不是認為聯儲局的加息步伐會很快,而且也無任何理據證明所有散戶的行為一模一樣。不過,各國央行都已在討論一些緊急措施,用以應付在極端情況下,如何為互惠基金提供緊急出口的費用及方法。

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應該做足準備,一旦市場有變,靈活地增持現金、流動性高的資產,甚至是緊急信貸等類似工具,以減少波幅所帶來的損失。主動基金經理不一定會跟隨指數,不論好醜都一籃子地買入證券,反而更可借助市場風浪以捕捉難得的投資機會。

陳致強

安聯投資

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