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本周,相信市場將密切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於4月2日公布的關稅措拖。屆時,當局可能會實施對等關稅、行業關稅,以及對歐盟徵收關稅。4月1日亦是聯邦機構提交對加拿大、中國及墨西哥貿易協議建議的最後限期,為對這三個經濟體徵收更高關稅鋪路。
雖然特朗普早已暗示其關稅目標,但一些關鍵問題仍未得已解答,導致前景充滿不明朗因素。其中較受關注的是對等關稅,對等關稅的目標是讓美國關稅率與貿易夥伴所徵收的關稅率相符。在眾多國家,歐盟、印度、日本、台灣及泰國的關稅差距相對較高,意味被關注的可能性亦較高。中國方面,因美國最近提高了20%關稅,其關稅差距或已收窄。
另一方面是行業關稅。特朗普早前暗示會向半導體徵收25%或更高關稅,而上星期已宣布汽車關稅將於4月2日生效,而多種汽車零件將於5月或更遲開徵。就汽車關稅對亞洲的影響而言,日本及韓國的風險較高,日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接近三分之一是汽車及汽車零件。半導體方面,馬來西亞是半導體的主要測試及包裝中心,因而首當其衝,而台灣及韓國也容易受到影響。
此外,特朗普多次批評國家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在2024年逆差達到破紀錄的1.2萬億美元後。他還暗示,對個別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將成為決定關稅目標的關鍵考量所在。若特朗普針對貿易逆差採取行動,除了中國以外,越南亦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因其貿易逆差在去年達到歷史新高。貿易逆差上升的部分原因是中國貨物轉運所致。越南在去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這可能會引起美國的注意,特別是如果特朗普決定針對轉運採取行動。台灣、日本及韓國亦有風險,但其較為複雜的高科技產品較難替代,而且美國對其進口依賴較高,因此這些國家相較越南更加強韌。
自去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以來,美國股市最初因預期共和黨政策帶來低稅率、放寬規管及其他利好市場的政策而一度表現理想。這股動力持續至2月中旬,隨後美國接連宣布多項關稅政策。貿易不確定性的加劇,引發了市場對「軟着陸」的質疑,導致通脹預期升溫及消費者信心惡化,進而加劇市場波動及引發資金避險。
由於美股指數高度集中於超大型股,當資金從這些超大型股輪換至廣泛市場時,也加劇了指數的回調。此外,美國以外市場的正面發展,如歐洲財政擴張的預期,以及市場對中國人工智能進展的樂觀情緒,也加速了資金流出美國。
即使市場於4月2日後或會得到更多有關關稅規模、目標等的資訊,但貿易政策的後續發展,無論是協商還是報復行動,都可能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市場波動性持續升溫。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投資者應深入探索美國市場及跨資產類別的機遇。由於美國非大型股估值相對較低,可緩衝估值降級風險,我們預期它們於關稅措施引發的波動當中仍將展現韌性。此外,投資者亦可考慮分散部署不同地區。事實上,受人工智能主題的帶動及投資者信心改善,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由年初至今上升了約4%,估值亦比美國及歐洲市場合理,投資者有望受惠於不同市場周期與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