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燈塔》裏的基石盤,以三數隻藍籌股或全球各地的指數ETF為基礎,以逐漸累積的方式建立穩定現金流。寫書自然會偏向萬年青的策略,希望在不同環境都能提供啟示,因此累積的方法都離不開圓桌式月供,將每月存下的新資金,輪流投資幾隻目標。
但有時候某些股票遇上逆風的經濟環境,雖然企業自身仍然健康,但是股票仍然低殘。如果專注藍籌股,本來股票數目就不多,還有等待經濟逆境,然後選出體質強勁,可以順利渡過幾年逆境,將來經濟回暖就能反彈的目標,數目就更少。再有緣份做足夠分析,令自己願意長揸該隻股票,情況就更為罕有,往往五年十年才一遇。
因此如何把握這類機會,就變成了很具體的融資難題。年青人或者會選擇全數入股,風險當然很高。但年青人還有幾十年的工作生命產生新資金,已經累積的資金相對全工作生命能賺的錢亦較少,因此輸掉了還可以當做教訓。但大部分投資者都不能這樣揮霍青春,只能在現有組合的基礎上撥款買該隻目標。但如果太保守,五年一遇的機會也只分配5%的資金,那麼就算看對了,目標的股價大升兩倍,全組合的總回報也就是10%。
最近見到有投資者就會定出最優先目標,然後以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儘量增持。例如,該位投資者5%資產,也許可以買到25000股領展(00823),那麼將領展列為最優先目標之後,投資者就會希望增持領展到「自然配置」的4倍,在這個例子就10萬股。有了這個目標之後,但凡股息、利息、甚至工資等現金收入,還有其他短炒的利潤都會優先購入領展。看到其他投資機會,可以先問新機會是否比現有的最優先目標更吸引,發現其實這個心態可以排除不少看似吸引的機會。
列出最優先目標,時間也許是半年或9個月為單位。當然,如果在限期前股價開始回升,升穿了某個事前設立的收購價,那麼最優先目標自然不再成立,整個計劃就此終結。該位投資者以4倍自然配置為目標,是因為不動用組合其餘資產的話,其實不容易做到。他的往績經常達成目標一半左右就結束,但這也令長期回報顯著更好。
而且,這類計劃其實為自己設立了一條死線。不少朋友喜歡當「死線戰士」,是因為在時間壓力之下,創意和新思維自然湧現。科技團隊都喜歡這類技術攻堅遊戲,在馬斯克旗下公司稱之為暴潮:例如馬斯克會突然要求在一周後攻破某技術限制,於是全公司就全力研究。結集了人力物力之後,往往又真的能突破瓶頸。
股票巿場每天都交易既是優點,亦是缺點。好些投資者最大問題是交易過於頻繁,在一堆同質性高的股票之間轉來轉去,結果得個桔。見到了好機會,就會出現另一極端,因為明天還能買到該隻股票,結果一直沒買或買了很少,結果等到大升就只能告訴朋友自己看到了機會,不過沒買。
列出最優先目標,其實和很多《不倒燈塔》的策略一樣,都是輔助投資者將分析和情緒拆開。有了目標,還是不知道有多長的死線後,投資者就更能集結資源時間,好好投資這些花幾年才發掘到的機會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不倒燈塔》現已發售,歡迎訂購。)
本地包郵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