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回升至5.4%,高於第三季度的4.6%,呈現出強勁的V型復甦態勢,這體現了去年9月下旬出台的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儘管總體資料向好,但分類來看,2024年內地經濟的韌性增長主要由強勁的外部需求推動,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達到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與此同時,零售銷售佔GDP的比重進一步降至36.17%,反映出內地需求持續疲軟。這種消費低迷也延續了關於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尤其是在2021年至2023年中國人均GDP連續3年徘徊在12600美元左右。
好消息是,去年中國名義經濟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34.9萬億元人民幣。按去年滙率換算,GDP接近19萬億美元,人均GDP首次超過13000美元,結束了人均GDP 3年的停滯狀態。這表明即便內地需求不足,借助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中國仍有機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在產業升級方面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佔工業總產值的16.3%和34.6%,與上一年相比分別提高了0.6和 1個百分點。這些增長突顯了內地在推動產業結構現代化方面取得的成功。
而剛剛過去的1月,第六代戰鬥機、小紅書以及DeepSeek都成為霸佔全球焦點的關鍵字。中國的工業基礎紮根於製造業,長期以來一直注重成本效益和低資源消耗,這是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的關鍵支柱。在這種背景下,DeepSeek的成本效益與內地經濟的基因契合,因此其取得突破也就不足為奇了。
DeepSeek或許並不是革命性的,但它為人工智能行業帶來了三個顯著變化。除了之前討論的成本效益之外,DeepSeek繞過英偉達的高級CUDA平台,直接使用英偉達中間表示形式的PTX(平行線程執行)語言。這意味着在英偉達硬體上,開發者有可能不通過常規的CUDA路徑,就能「更接近硬體底層」。這種替代方案可能會削弱英偉達對生態系統的控制。此外,DeepSeek的開源性,也強化了大型語言模型正成為貶值資產這一觀點。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領域的關注點正從基礎設施開發轉向實際應用。儘管中國在尖端人工智能突破方面落後於美國,但其在應用層的優勢是無與倫比的。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或許能惠及中國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隨着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在各行業逐步擴大,未來兩年即便在內地需求疲軟的情況下,也有望支撐經濟增長。
展望未來,如果人民幣能夠抵禦「貿易戰 2.0」的壓力,到2026年人均GDP可能會進一步升至15000美元,使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的潛在轉變,也會為東盟帶來重大機遇。首先,隨着內地產業升級並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中國可能會出口更多先進產品。與此同時,更加富裕的中國消費群體將推動對東盟更高品質的農產品、消費品以及旅遊、醫療和教育等服務的需求。這種轉變為東盟經濟體提供了擴大市場份額和使出口產品多元化的機會,增強了其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其次,內地向高科技和精密生產領域邁進,也將需要可靠的區域供應鏈來提供零部件、服務和物流支援。東盟供應商有機會融入這些先進供應鏈,從而獲得技術共用和知識提升,進而推動整個地區的產業升級。
第三,中國科技行業的擴張可能會給東盟科技初創企業帶來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局面。在研發、數字平台和金融科技等領域可能會出現合資企業的機會,使東盟企業家能夠利用中國的資金、專業知識和市場管道。這種動態互動可以為創新和跨境數位生態系統創造沃土,推動東盟新興科技領域的長期增長。
最後,持續增長的內地經濟可能會推動對東盟的對外投資增加,包括對基礎設施、製造業、房地產和科技企業的投資。這些資本流入有可能進一步支撐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並加強中國與東盟整體的經濟伙伴關係。東盟各國政府可以通過營造投資友好型環境和深化雙邊經濟關係,來利用這一趨勢。
總體而言,內地在未來兩年內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那些能夠從策略上做好準備,吸收中國投資、在先進供應鏈中開展合作並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的東盟國家,將從這一轉變中獲得最大收益,為構建更加一體化和繁榮的區域經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