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踏入2025年,通脹放緩,加上除日本外全球所有主要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應該會為合理的增長前景奠定基礎。在強勁的企業利潤、穩定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私營企業槓桿化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可能正處於「新周期」的開始。有序地推出供給側調整,包括放鬆管制、減稅和關稅,應該可以抵消招聘活動疲弱、住房和製造業放緩的拖累。
然而,我們對美國以外地區的增長前景不太樂觀。歐洲雖然穩定但脆弱,其工業和商業情緒仍然面臨壓力,歐羅區核心的政治不確定性令情況更加複雜。與此同時,在中國,我們預計明年將逐步出現政策轉向和更有力的刺激措施。但是,儘管房地產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下來,整個經濟的通貨緊縮有所緩解,美國穩步提高關稅可能仍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內地的投資情緒和增長。
美國聯儲局和其他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仍可能減慢經濟「軟着陸」的速度,但我們確實認為「淺度衰退」的可能性已經進一步降低。總括而言,宏觀風險有利於美國經濟增長,促使在戰術性資產配置中採取支持風險的立場。然而,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更加穩固,通脹風險也略高。因此,我們對美國和全球利率持中性觀點。
另外,我們仍然看好全球股票,預計在貨幣和財政政策寬鬆、放鬆管制和人工智能(AI)主題等促進增長的利好因素推動下,美國市場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我們看好美國,相較新興市場,更看好成熟市場。雖然收益率上升支持收入回報,但通脹風險和逐步寬鬆周期,削弱了我們對全球政府債券的展望。儘管偏好風險,但政策和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可能仍會為2025年帶來挑戰。
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將面臨一系列挑戰。他們將要努力應對世界貿易放緩、全球流動性因美國利率上升和美元增強而收緊,以及中國競爭加劇的威脅。大多數新興市場 都依賴貿易,沒有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具有與內地相近的規模或影響力。但部分新興市場,包括印度、台灣、韓國、墨西哥、巴西、沙特擁有增長因素、龐大的國內市場、多元化的經濟基礎,甚至可能從中美關係的步伐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