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因其卓越的市場地位、經營效率和競爭優勢,而獲得更高的估值倍數。
這些企業通常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強大的品牌認知度,投資者普遍認為,這可以轉化為較高的收入增長和穩定性。加上龍頭企業通常具有更高的經營效率和規模,這意味其邊際成本較低,利潤率可能更高。而龍頭企業往往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如專利、特許經營權、強大的供應鏈管理等),這些優勢形成了所謂的「護城河」,這些護城河使企業能長期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在此前題下,企業的自由現金流相對充裕,在使用現金流折現模型(DCF)估值時,其內在價值可能會更高。
誠然,在商業周期愈趨短暫的今天,龍頭企業是否能長期保持溢價,有商榷的餘地,近年便有不少龍頭企業萎縮的案例可作分析。
Dyson結構調整迎挑戰
根據《海峽時報》上月報道,總部位於新加坡的Dyson公司宣布,將在英國裁員約1000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約1.4萬名員工,其中在英國有3500名員工,此次裁員是全球重組的一部分。儘管Dyson在2023年的全球收入增長了9%,達到71億英鎊,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競爭壓力,可能迫使公司進行結構調整。
Dyson這次裁員反映了公司在面對快速增長和全球經濟挑戰時,所作出的戰略調整。科技企業過快擴充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影響公司的長期健康與穩定。作為行業的龍頭大哥,Dyson在全球家用電器市場——尤其是無袋式吸塵器,佔據非常顯著的市場份額,惟科技行業充滿創新和競爭,除了Dyson,過往也有不少公司曾經領先市場但最終失敗,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案例非BlackBerry莫屬。
龍頭企業也有衰敗之時
BlackBerry曾經是智能手機市場的巨頭,卻因未能及時適應市場從鍵盤手機到全觸屏智能手機的轉變,錯過了關鍵的技術和市場變革。BlackBerry長期堅持其實體鍵盤設計,未能及時採用全觸屏技術,加上其操作系統BlackBerry OS與iOS和Android相比,缺乏靈活性和應用生態系統的支持,導致用戶體驗不佳。錯誤的戰略使BlackBerry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失去競爭力。自蘋果iPhone由2007年推出,BlackBerry的股價由2008年的高峰每股147.55美元,跌至今天每股只有約2.51美元,比2008年的歷史高點低98%以上。
除了BlackBerry,大企崛起而沒落的例子多不勝數,如:1)Nokia未能及時轉型到智能手機市場;2)曾是互聯網的先驅之一的Yahoo!未能在搜索市場與Google競爭;3)發明數碼相機的Kodak出於保護膠卷業務的考慮,未能及時投入數碼相機市場;以及4)早期的PDA(個人數碼助理)及以PalmPilot和Treo系列產品風靡一時的先驅Palm,未能在iPhone和Android設備出現後推出具備競爭力的產品。
需持續創新和有效管理
這些科技公司的失敗案例顯示,市場領導地位並非一成不變。技術創新遲緩、未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不當的戰略決策,以及內部管理問題,都是導致這些公司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快速變化的科技行業中,持續創新、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有效的管理和決策,都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凡此種種的例子,反映在急速轉變的市場中,企業具體的估值需要考慮所處行業的特性、宏觀經濟環境,以及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和戰略規劃等多重因素,龍頭企業是否該享有企業溢價值得從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