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X(前稱推特)按帖文的瀏覽數字向作者發放廣告費之後,在該平台掀起駡戰就成了最近的網紅賺錢途徑。最近有理財專家貼文稱,一對中產夫婦,不需要任何奇遇也可以在60歲存起200萬美元。按每年4%的贖回率計算,可以每年生產8萬美元收入,已經足以退休。
這假設了這對夫婦25歲結婚,然後每年按當地稅法容許的上限,供款7000美元到類似強積金的自願供款戶口。按每年10%的回報增長,的確可以在35年後累積成約200萬美元【表】。這也非什麼秘密,筆者每年在大學教授組合理論,第二周都會介紹類似概念。靠時間累積回報,就是滾雪球效應,亦是機構投資者相對散戶的最大優勢。
指數ETF長期有10%回報
該組帖文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卻引起其他網友的種種質疑。第一類筆者也常接觸到,就是質問如何找到每年10%的投資工具。該組帖文就指出,標普500幾十年的長期平均回報有11%,因此單單買指數ETF往往已經會以拙勝巧,完成累積任務。筆者在新書也列出了美國之外,英日港新澳等地指數的長期表現,也落在這類區間之中。當然,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表現,經濟滄海桑田,股票可以經歷長期逆境。所以長期配置就宜分散投資,全球所有巿場同時長期寒冬的機會相對就較小了。
策略重點是讓雪球一直滾
第二類質疑就是這個策略太保守了,認為投資者擁有100萬美元後,就應該進取投資,爭取更好的退休收入。這個論點就忘記了複式效應之下,雖然回報率一致,但是愈後來所賺的金額就愈高。例如在本文例子之中,到了第30年,資本才累積到115萬美元,但後面5年卻產生了74萬美元的回報。因此,捍衞資金讓雪球一直滾下去才是策略重點。假如例子中的夫婦退休後還有其他積蓄,可以讓這筆退休金再滾存5年,資金就到了300萬美元以上。到時再開始贖回,一樣的4%就成了12萬美元了。
最後一類質疑則是通脹之下,將來的200萬美元價值大跌。除非未來通脹率長期接近總回報,否則兩三厘的通脹,最後還是跑輸了八厘十厘的總回報。而且,就算到時候通脹真的蠶食了一半的購買力,有等同於4萬元的現金流,對退休還是大有幫助。
停與人比較建理財紀律
另外就是網上世界是極端的面子工程。有本地的理財KOL也說過,尤其是年青人,理財第一步就是停止關心別人的Facebook。當然,全級中學同學之中,自然有人家境好、嫁得好、工作順景,所以貼出來的高端消費完全合理。但也有人犠牲了長期理財目標,在經濟榮景時候過着奢侈生活。如果再進一步變成了軍備競爭般的你追我逐,大家就更不能停下來了。
在這種漩渦之中,再合理的資產和現金流也不會夠。二百萬不夠,是因為有人有五百萬。到了有五百萬的時候,又會想到有朋友有一千萬,想再增加一倍。因此,停止和人比併後,才能建立出理財紀律。「生活競爭對手」搬了大屋或買了名車,自然會思考自己能否一樣。但如果挪用了投資資金,雪球就滾不下去了。停止比併,就不會在乎別人消費,資金就自然安全,可以繼續為自己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