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疫後復甦乏力,不少評論指出這可能與當局沒有如歐美國家般推出龐大財政支持,以致消費意欲薄弱有關,但我們相信較宏觀的解釋大概是,中國現正處於泡沫後的經濟重整階段,就像1989年後的日本、1998年後的亞洲、2008年後的美國和2011年後的歐洲一樣。借鑑過去超過30年在泡沫後重整的政策成敗,或有助於投資者在中國經濟進入下一階段轉型時駕馭前路。
回顧歷史,中央其實早於2011年已經關注房地產業的發展,但直至近年才加大監管力度,針對債務膨脹的問題。
早為去槓桿改革作準備
當亞洲及美國金融系統在相繼發生危機後被強制增加資本,中國一直確保銀行體系維持較高的資本水平,以為深化去槓桿改革而帶來的債務減值和重組壓力提供緩衝。
除了尋求減少經濟對房地產業的依賴之外,中國大概也汲取了其他國家在危機後的經驗,逐步減弱人民幣的強勢,從而紓緩重組改革在國內造成的社會負擔。
儘管在政策上已經預早籌謀,但當局往往需要在推進改革和維持社會穩定之間作出抉擇,這便是過去在改革期間曾經走回頭路,重推財政/貨幣政策支持以減壓,導致改革進程停滯的原因。
現時有不少意見認為當局應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但中央目前看來更注重化解房地產業負債纍纍的問題,有跡象顯示可能正在參考歐洲的政策,定向提供流動性支持,以避免資產價格大跌,同時為受重組和改革影響者提供社會性支持,尋求在繼續改革時維持社會穩定。
兩種策略駕馭前路
不過,回看日本、泰國、印尼、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家的股市歷史,被動式投資在泡沫後經濟重整期間普遍長年表現不濟。以此為念,展望2014年及以後,專注於中國的股票投資者,可以考慮採取兩種策略。首先是把握全球經濟周期可望再次加快並推動整體增長的機會,發掘能夠受惠於出口和承險意欲上升的股類。
中國股市市值現時接近環球金融危機時的低位,當周期性機會可能在未來逐步顯現,今年「損手」的中國股票投資者有望收復一些失地。不過,就算反彈幅度顯著,甚至可能令人以為改革階段的最壞時期已過,但從其他國家被動式投資表現逆轉的往績可見,投資者不宜過長時間押注於宏觀趨勢向好,而是需要採取第二個策略,集中識別長遠的新經濟增長領域,透過精細選股以捕捉較佳的絕對回報。
集中長遠新經濟增長領域
電動車是長遠增長板塊的其中例子。中國電動車市場現時是全球最大,而中國也在2023年上半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此外,內地推動與人工智能和其他數據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有望支持國產半導體業持續成長。同時,人口迅速老化亦可望促使當局更大力地發展國內保險服務。
總的來說,隨着中國經濟改革重整進入下一階段,中國投資策略也需要相應地調整。當全球經濟在未來可能反彈時,或是時候將投資從發展已成熟和正在重組的行業,轉移至其他潛在盈利增長周期更長的新經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