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環球經濟短暫復甦,但其後增長逐漸放緩,其中以美國和中國最為明顯。環球貿易量和工業生產均反映環球需求停滯不前、零售銷售量疲軟和商品通脹回落,未來推動穩健增長的因素不多。
核心通脹料居高不下
緊縮貨幣政策最終將令需求受壓,並進一步導致環球經濟增長放緩,使2024年的增長低於長期趨勢。鑑於食品和商品價格走弱,環球整體通脹已由7%的高位,下降至3.3%。然而,各國央行(特別是已發展經濟體的央行)或會維持利率於高位,除非出現供應衝擊,否則中期前景仍然是增長放緩和核心通脹居高不下,因此當局須避免大幅調整貨幣政策以穩定預期。
亞洲市場的經濟活動出現分歧,受環球增長疲軟影響,以出口主導的經濟體持續走弱,以內需主導的經濟體則表現領先。
房地產仍為中國經濟信心來源
自2020年8月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直面臨重大阻力。多項政策行動和房地產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對房地產市場構成危機。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轉變源於人口結構,以及因地理位置、住房類別和質素等方面的供求錯配而來的更多中期挑戰。以上情況已維持最少3年,並非近期才發生。面對房地產市場憂慮加劇,消費信心仍然低迷,而早前服務業的通貨再膨脹在節日假期後亦證明只是曇花一現。
任何放寬或扶持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均對提振大市信心極其重要,房地產市場仍然是支持消費信心的關鍵,同時代表政策前景更趨明朗的訊號。更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不如過去23年,但即使如此,這個領域對提振大市信心仍然是不可或缺,因為其佔銀行貸款的40%、地方政府收入的50%,以及家庭資產的60%。
新興市場受惠成熟市債息降
環球經濟增長呈跌勢,通脹顯然持續放緩,儘管不平均,情況與我們的預期一致。我們預期已發展市場政府債券孳息率持續下降,而且美元將略微走弱。這些因素應有利新興市場,因為相對已發展市場,新興市場央行更接近緊縮周期尾聲,估值亦具吸引力。高收益債券、銀行貸款及按揭抵押債券的個別領域等息差產品,也提供可觀孳息率。但我們認為信貸市場仍然容易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宏觀相關情緒意外轉變、地緣政治發展,以及央行過度收緊政策的風險。
對於亞洲固定收益市場,依賴出口和對中國增長的敏感度較高的國家經濟,增長信心疲弱,這意味主權債券孳息率將維持低水平,而且央行將盡可能放寬貨幣政策。然而,重大的外圍因素可能令問題變得複雜,使央行無法在短期內放寬貨幣政策。
中央維穩人幣料不單邊貶
外滙方面,我們預期人民幣不會出現進一步的單向大幅貶值,但人民幣會持續反覆波動,並受到環球外滙變幻莫測的因素影響,特別是七國集團央行的政策轉變。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報告,除了提及中央政治局對「保持人民幣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的承諾外,還表示會「堅決防範滙率超調風險」。當局肯定擁有維持外滙市場穩定的工具,並誓言「對市場順周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避免人民幣大幅貶值而令資金外逃的情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