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正經歷一場由存戶牽動的信心危機,引發市場對歐美銀行業的憂慮,並造成股價大幅波動。市場正密切關注銀行業以至整個金融體系的事態發展。當中,那些以商業客戶為中心的銀行風險較高,舉例來說,一名商業客戶可能在一日內提取1億美元,但零售銀行則可能需要有數以千計的客戶有相同想法,才能產生類似的影響力。
在這種危機當中,政府及中央銀行往往發揮穩定市場信心的作用。近日美國當局已介入,為受銀行擠提影響的存款提供保障,並向有關行業以優惠條款提供流動性,包括將銀行抵押品按面值100%來估值,這些都是相當有效的措施。
亞洲銀行信貸質素強勁
相對於歐美銀行,現時亞洲銀行的監管資本狀況穩定及信貸質素仍然強勁,因此投資者無需過分擔心同類事件會在亞洲發生。儘管當前的經濟情況對銀行業具挑戰性,但相信多元化融資策略及不同存款基礎的大型銀行將呈現較強的抗跌力。
現時圍繞銀行業市場充斥着各種誤解。一部分人認為,這次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而造成不匹配的資產與負債期限。其實這種想法忽略了銀行本身調整存貸期限的角色。一般來說,銀行透過活期存款等方式向存戶借入短期貨款,同時提供長期企業貸款及按揭貸款。這種存貸期限的調整,在現代經濟體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故這種資產與負債期限上的差異,不一定是管理團隊疏忽所造成的結果。
監管機構將出手穩信心
由於短期內市場或會由情緒而非基本面主導,相信難以準確估計短期內事態會如何發展。若存戶繼續從小型銀行提走存款,並引發骨牌效應,監管機構或會採取進一步行動,包括為所有小型商業銀行存款提供擔保,以挽回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雖然市場短期難免持續波動,但相信中線會回到由基本面主導的常態,故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些由錯誤估值或極度恐慌而造成,且估值吸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