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企業需要提交年度財務報表,便衍生了審計師這個職業。在不少公司準備財務報表時,都存在不當行為,而有關行為超越了審計師的專業範疇,所以便衍生了法務會計(Forensic Accounting)這個職業。同樣地,自企業開 始提交ESG報告,各種產品和資產的綠色證書應運而生。而當中不少公司開始誇大其綠色資質(qualification)時,讓一眾的綠色監管機構開始制定審查機制。這其實也是資本市場下合規政策的常態;隨着市場急速變化而衍生層層加碼的監管制度。
在ESG報告幾近泛濫的世代,難以讓人聯想到公司借「漂綠」來達到某種目的。但一些歐洲的監管機構就認為,企業可能會誇大其綠色資質,以試圖在英國每年價值1300億英鎊的快速消費品行業中,吸引具有氣候意識的消費者。
因定義模糊出現糾紛
據Global Review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40%有關產品的環境價值標示,可能具誤導消費者成份,包括「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自然產品」和「環境友善」等這類字眼都不清晰。在2021年6月,美國環境非牟利組織地球島嶼研究所(Earth Island Institute)就以「不實廣告」為由,向可口可樂提告。他們認為,作為全球第一大塑膠垃圾來源,可口可樂卻在自己的官網及社群媒體上表示,「我們的地球很重要」,實屬不實宣傳。
燕麥奶巨頭Oatly也在7月時遇到相似狀況。沽空機構Spruce Point Capital Management指出,Oatly宣稱自家產品比牛奶與其他植物奶更環保時,卻沒有如揭露用水量等公開數據支持,懷疑Oatly刻意隱瞞,因而向其提出控訴。隨着全球可持續消費意識興起,食品公司跟進推動永續外,也因模糊定義出現糾紛。
英推新法標準化標示
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簡稱CMA)在展開調查誤導性綠色聲明後,宣布了一項審查。該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聯合利華、雀巢、可口可樂和寶潔,以及有為超市生產自家品牌產品的製造商。CMA於2021年9月20日公告綠色標示法規,強制標準化英國所有產品包裝上有關環境的標語與標示,並於2022年元旦生效。CMA局長Cecilia Parker Aranha曾表示:「市面上的『綠標示』根本沒有公信力。如果品牌無法提供準確的環境資訊,消費者馬上就會完全對任何相關標示失去信心。」
為解決漂綠問題,歐洲的監管機構亦正調查公司產品和資產的綠色證書。根據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資產管理公司在上年第四季下調了總計1750億歐羅的歐盟最高可持續發展分類資產的基金評級,而這下調趨勢將進一步持續。歐盟的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正在逐步推出,旨在解決管理人員對其可持續發展工作的誤導性聲明。
整合五花八門認證資格
但在監管機構打擊漂綠的同時,業界也提出疑問:究竟什麼類型的投資才算是「可持續」?當ESG報告的披露要求越趨繁瑣,監管機構如何制定清晰的定義與精準而有效的披露要求愈來愈重要,而具公信力的綠色認證更是市場所渴望的。當務之急,是整合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綠色認證資格,建立統一的綠色認證體系。